一份意想不到的收获,像我这样一个史学门外汉,如今这么容易就可以读到清华大学《资治通鉴》的"慕课"课程,坐享经世致用之道,尽得成败得失之理,不甚感激。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是清华大学张国刚教授为清华大学本科生、学堂在线网络课堂以及社会各界讲授《资治通鉴》的讲课稿,难怪我一直有种面授机宜的即视感。那些离我们甚是遥远的国君、文臣、武将,就在这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析文中被放大解剖:没有英才天成的开国明君,也没有生而无道的亡国昏君;没有非黑即白的忠臣奸臣,也没有百战不殆的常胜将军;没有一心向死的变革变法,也没有死磕到底的家法祖制;没有自始至终的盛世繁华,也没有终结不了的乱世纷争。一切都没有定数,一切都事在人为。所谓家国天下事,说白了就是官场与人事。整部家国兴衰史,就是研究如何选拔、使用、制衡各种职位上的人。
本讲义的特色一是放重点,不求面面俱到;二是揪特色,不求千篇一律。张教授凭多年教学经验和对历史的独特理解,硬是让一部近六百万字的《资治通鉴》轻装上阵,仅用二十万字就让非史学专业者知史明事,达到自淑、诲人、知道而乐的三重境界,实为史学教育的一桩美事。
下面划重点:
一是影响朝代更迭的重大历史事件;
二是影响时势的人物特质;
三是把控时势的主要手段。
注意,所有改变历史方向的偶然或意外事件都有其必然内在联系,万事有因才有果。所谓时势只是影响了风云人物们,正是无数的推手造就了诡谲变幻不可转寰的历史。
一、从霸业崛升到乱世未路
再没有比历史更完美的启承转合了:每一个朝代、每一代君王都理所当然登场又无可奈何退去,每一次承前启后都挟着芸芸众生如潮涨潮落。似乎是命中注定,却依旧有迹可寻。
周及春秋:周天子自坏礼法三家分晋,魏君臣恪守谦卑率先崛起。
战国及秦:大秦远交近攻一统六国,始皇求仙问道葬送国本。
西汉:沛县小吏险中求胜竖子称王,勇莽项王四面楚歌尤言天亡。汉祖兔死狗烹埋诸吕之乱,文景无为而治积充盈家底。武帝穷兵黩武开疆拓土,元帝腐儒治国王莽代之。
东汉:韬光养晦刘秀成少年之志东汉立国,社稷为重光武扬中兴之盛美名传世。外戚专政跋扈将军三断皇纲,君臣相争宦官主子歃血为盟。清议名士矫激添乱徒有虚名,恒帝灵帝党锢之祸殃及无辜。
三国:奸雄袅雄阿瞒乱局出奇牌,忠臣能臣曹操乱世挟天子。桃园结义皇叔仁厚笼心腹,三顾茅庐刘备喜得隆中对。父兄遗命仲谋忍辱守基业,屈身一隅孙权江东待图谋。魏蜀吴三分天下互为倚角,司马炎改朝换代天下归晋。
晋及五胡十六国:傻儿惠帝承继大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隋:关陇集团联姻杨坚实力大增,新人攀附旧臣效忠隋朝尽收人心。废勇立广急功近利反叛四起,杨氏当亡李氏当兴天下归唐。
唐: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退位,千古一帝太宗李世民启贞观之治。玄宗李隆基再续开元之治,遇逃户大唐陷盛世危机。安史之乱马嵬坡贵妃自缢,浪漫天子唐玄宗被迫退位。
伏尔泰说:“国家的繁荣昌盛仅仅系于一个人的性格,这就是君主国的命运。”唐玄宗以及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道路,不正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吗?
就本书而言,汉史当为最浓墨重彩的部分,前有楚汉相争,中有王莽簒汉,后有三国争霸,东汉西汉蜀汉纷争不断,帝位更迭之频,足为后世之鉴。
当年各式演义看下来,封神演义各路神仙尽显神通过于玄乎,隨唐演义各路英雄尽显豪侠过于神勇,三国演义各路人马尽显计谋过于神算,端得是热闹看尽难辨真伪。只有汉演,君王、谋臣、武将的故事几乎个个神奇离奇传奇,却当真是实实在在的曲折,均在本书中做了详尽述叙和分析。这正是本书神奇之处,虽然篇幅压缩至3%,但精华却一丝未减。
二、从领军人物到罪魁祸首
本书中,最引起我关注的帝王当数篡汉的王莽了。本书不以成王败寇论,不偏不倚从治学治国的思想理论基础分析王莽起家、登帝、新政到灰飞烟灭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王莽有上位的能力,却没有在位子上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认为:王莽专攻周礼,儒生出身,有王道理想,但是缺乏操作能力,一味按照理想执政,结果金融改革和土地改革均以失败告终。王莽就不该去当这个皇帝,他没有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能力,却坐到了这个位子上,既是民族国家的灾难,也置个人于危险的境地。
本人认为:讲求实际、将王道与儒道结合使用的君主才是真正有智慧的统治者,毕竟王权与民生的和谐共存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本书除商鞅外,文臣里当数霍光所用篇幅最多,其名气之大被史书称为"伊霍"(与伊尹齐名),被后世称为与周公一样的功臣,却因贪慕权势、治家不严于病逝后两年阖家被诛,落下阴妻邪谋之罪,沦为后戚干政的反面教材。
作者认为:连霍光这么谨慎,在汉武帝这么一个刻薄寡恩的帝王面前,几十年都不犯错的人,在权力的作用下,都变得不能自律,都那么轻忽自大,所以说权力真的是一剂毒药。
本人认为:人性弱点至此,围追堵截和疏防结合都不可能断了那些非份之想。除非制度约束到位,否则难断不可救药之心,难成善始善终之果。
本书除韩信外,武将里就数吴起所用篇幅最多,其才如曹操所赞:吴起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三晋不敢南谋。然吴起之局限亦如司马迁司马光之同评:刚劲自喜。
是故吴起一生虽志高才满却屡遭打击:为求官耗尽家财为乡人耻笑离卫入鲁,因拒奔母丧被老师逐出师门,弃儒学兵成战国名将与春秋孙武齐名,杀妻求将功不抵过离鲁入魏,带兵有方威名远扬再振雄风,功高震主遭人构陷离魏入楚,官拜卿相如愿以偿风光无限,直言变革招引内乱丧身乱箭。
作者认为:谦卑是人生的护身符。《周易》有一卦叫谦卦,这个谦卦是唯一没有灾咎的卦,天道,地道,人道,鬼神之道,都讨厌狂妄自满,而喜欢谦。谦,君子之终也。所以吴起的张扬强悍招人忌惮使其未能善终。
本人认为:才置顶,德有失,谦不足,致气度有限,最终以悲剧收场,这是吴起的悲哀,是用人者的损失,却是后来者的幸运。做人、用人都当以此为鉴,方为长久之计。
三、大治小烹,掌上乾坤
治大国如烹小鲜,若是把住了人这一关,扭转乾坤尽在掌控之中。
治国理政需各种人才:五常异禀,百行殊轨,能有兼偏,知有长短。
识人看五方面:平常看与谁来往,富贵看与谁结交,显赫看保荐谁,困顿、官运不济看不做什么,贫穷时看不谋取什么。
辨人:有才有德是圣人,无才无德是愚人,德胜于才是君子,才胜于德是小人。
择人:如果得不到圣人,得不到君子,与其得一个小人,还不如得一个愚人呢。为什么呢?因为小人本事大,一使起坏,无人能制;愚人没什么本事,想干坏事也干不成。
帝王将相均有御人之道,本书中尤以文韬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为典范。
1、克己:首创约束皇帝及其权力的《贞观政要》
2、纳谏: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之千古名言
3、用贤:知人识人,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而不求全责备
4、安民:以民为本、广纳贤才、广仼贤良、摒弃前嫌、委以重任
李世民对大臣的所长所短了如指掌。评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对敏速,而总兵攻战非所长也”。评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聪悟,临难既不改节,为官亦无朋党;所少者,骨鲠规谏耳”。评房玄龄、杜如晦,不善于理狱,不擅长处理杂务琐事,长处是多谋善断。说戴胄的短处是“无学术”,但敢于犯颜执法。说博陵崔敦礼“深悉蕃情,凡所奏请,事多允会”。总之,唐太宗懂得“人之行能,不能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好歹是看了一部风云史,学了一通借鉴论,紧缩细捻居然林林总总也没少说,只愿把好书推荐给需要的书友们。
作者:微信读书书友·阿尹
编辑:L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