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
问题:总是没有时间,
慌乱:勤奋而又懒惰的人,
解决:不能管理时间,只能管理自己
醒悟,讲解一些最基本概念,而这些概念贯穿全书。
我应该主宰我的大脑,比如《美丽心灵》纳什。要依靠自己的心智得到解放,主宰大脑。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
心智上不封顶、下无保底
10元钱的收益
盲打(五笔)是否值得学
学习不是为了“有用”,学这东西有什么用呢?同样一个问题,拒绝学习的人会说反正也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还是不要学了(浪费时间了)然后开始继续刷朋友圈、继续真正的浪费时间。不拒绝学习的人会说因为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所以才要学呀。
这就是“技不压身”的道理
现实,讲好基本概念,讲讲现在的状态(读这本书时,读者普遍的状态、想法)
速成绝无可能
交换才是硬道理,想要的和我有的,列出四格表
完美用不存在,现实的想法是拥抱不完美并努力做到接近完美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
与时间做朋友,把成功朴素地定义为“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并在最后期限之前漂亮地完成”。资源稀缺、分配不均永远存在。
管理,拆分步骤使改变成为可执行的,西方思维,类似把大象放进冰箱
估算时间,由于大多是新的、不熟悉的工作和任务,因此容易错误估算时间。一般磨炼一项技艺需要长期积累。“反正比一般人想得长多了”
及时行动,最好的行动时机是现在。
直面困难,虽然做困难的事容易出错、容易挨批评,但只要是对达成目标有益的,就要勇敢面对。很多事情并不是一过性的,总会阶段性地有奖有罚。受到奖励之后,原本有两个选项:“再次来过”和“见好就收”。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人会自动忽视第二个选项(这也是“庞兹骗局”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受到惩罚之后,同样有两个选项:“从此碰都不碰那件事情”和“挣扎着找一个出路”。同样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人还是会自动忽视第二个选项。
关注步骤。
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虑,任何任务都起码具备3个属性:何事(What)、何因(Why)、何法(How)。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方法”去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功课。这样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变得现实、踏实。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这种技能无比重要,却常常被忽视,因为掌握这种技能的人总是默默地应用它,而忽视这种技能的人从未看到过它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巨大好处。
并行串行
为自己的大脑打造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学会把时间切片。把任务落到纸面上,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分辨出哪些任务是简单而又机械的,哪些任务是相对复杂而又灵活的(对我个人来讲,需要思考的就是“非机械”的),然后,尝试把一个非机械的任务和一个机械的任务搭配起来完成。
并行两个任务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执行者足够了解这两个任务,且对自己有足够清楚的认识,即,对执行者来说,这两个任务是“主动并行”的。一个处理器在一个时间段内其实只能做一件事,因为它只有一个个体、一个时空。而多任务操作系统把一个长时间段划分成很多短小的时间片,每个时间片只让处理器执行一个进程—尽管同时可能有多个进程需要处理。在第一个时间片里,操作系统让处理器处理A进程;时间片的时间用完之后,无论A进程处理到什么程度,都要被“挂起”(即,A进程这时不能再占用处理器资源—尽管它还是被允许使用计算机的其他资源,如内存、磁盘、屏幕输出等);在第二个时间片里,处理器处理的是B进程,时间用完之后,B进程将与A进程一样被中途“挂起”;而后,处理器开始处理下一个进程,比如C进程。把所有任务的一部分依次完成之后,处理器重新循环,从A进程开始顺次处理,直到最后一个进程。
感知时间
记录时间开销
制定预算
计划(目标必须可执行,从短期计划开始,比如一星期、一个月)
证明我的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
1. 已经有人做到了。
2. 我与那个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列表(任务列表、todo列表、核对列表、下一阶段任务列表)
流程(比如打电话)
预演
验收
学习
效率本质,要学习,千万不要拒绝学习。
基本途径,比“试错”、“体验”、“观察”更扩充的是“阅读”
主要手段。除了基本途径,“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经验局限,个人及个体经验局限。不仅存在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知识,还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基础是阅读理解能力,检索能力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之上。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重要位置,写出简洁、有效、准确、朴素、具体的说明性和说理性文章的能力。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运行机制叫“选择性输入”,其具体表征在很多人身上都有体现:他们只能听到自己喜欢听的,只能看到自己想要看的。其实,这个机制算不上缺陷,很多时候,它对我们来说属于“自我保护功能”。
然而,对一个挣扎着发展自己心智的人来讲,“选择性输入”就是一个可怕的敌人。学习进展的曲线应该是一个并不规则,上下起伏,但总趋势上升的曲线。
思考
勤于思考
独立思考的一把钥匙是这样的—首先要了解:权威不一定等于正确。进一步要明白:就算权威正确,也只是权威表达了正确,而非正确属于权威。最后要清楚:准确地说,权威只是权威、正确就是正确,它们俩什么时候都不是一回事。
从另一个角度看,拒绝独立思考、把思考的工作交给别人,不仅不省时间,恰恰相反,非常浪费时间—甚至浪费一生的时间。
思考陷阱
基本概念要清晰——我们与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之间就好像有一层毛玻璃一样,我们把所应用的概念打磨得越准确,就相当于把那层毛玻璃打磨得越透明,把这世界看得越清楚。
基础
分析任何因果关系,比如针对“因为A,所以B”,基本上只需要从3个层面去审视:
A不一定是B的理由。
A不一定是B唯一的理由。
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
双盲测试,病人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不是安慰剂,给药人员也不知道给谁的是安慰剂。
要突破自证预言的魔咒。
6个月内,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或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甄别其中的因果关系,逐一应用以上提到的种种原则。
原命题与逆命题的关系问题,中学的数学课本上就有: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只有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
举证责任,“谁主张谁举证”
错误的逻辑:既然你无法证明我是错的,那么我就是对的。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错误,即“诉诸无知”。
很多人不知道,在多数情况下,证明否定论断要比证明肯定论断难得多。
案例局限,使用案例说明道理的时候,要时时刻刻注意案例和结论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尽量避免以偏概全。
对立论证,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做事,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
在任何一个部门或团队里,上司做的事情全都是显性的,是所有下属或者成员都看得见的;而下 属之间、成员之间往往并不清楚对方正在做什么。于是,下属们更容易“共同”看到上司的缺点。那些不停抱怨“上司的愚蠢”的人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过是把“上司很愚蠢”作为自己偷懒的借口。
不能张冠李戴,逻辑混乱的人会把全无逻辑关系的论点和论据用一种“合理”的姿态绑在一起。
“光想是没用的”——“Ideas are cheap. ”感悟与道理的区别。反思的结果并不一定有价值,很可能顶多是“感悟”,离“道理”还差十万八千里。对任何事情都应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要分清“看法与事实之间的区别”。 “道理”应该是普适的,而“感悟”只来自个体经验。
人类普遍拥有的一个认知偏差就是:把成功揽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坏运气。(这在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做“自利性偏差”。)
“人贵自知—难哪!”
成功者很多,但是,我们身边真正的成功者却很少。成功背后的东西很难看清楚,所谓成功的真实性也很难判断,而成功者们又会有意无意地美化和包装他们的经验,而这一切,都在干扰我们的判断。不过,观察失败者却相对容易得多,因为失败者的失败往往是显然的、确定的,失败的真正原因也往往很容易查实(尽管失败者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并且,我们身边失败者的数量,显然要多于成功者的数量。如此,我们也就有了更多的观察机会。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会经常碰到所谓的
幸运—当你马上就要犯错误的时候,有人先犯了同样的错误。
克服恐惧,更有意义的区分是“强”与“弱”。在很多时候,
所谓的善良,只不过是懦弱的表现。“强”与“弱”才是自然界中真正存在的本质。
以下一些句式最好经常使用,因为它们特别有助于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并且也有刺激思考的作用: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一定……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
……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解释)。
……看起来像……,可是……
……。而事实却可能远比看起来的更为复杂(简单)。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却不一定成立……
……其实很可能与……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和……之间不一定是单纯的因果关系,它们也可能互为因果。
……和……之间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
……有一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尽管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却完全不现实。
……也许有人会说……,但是这种质疑却……
如下则要刻意回避。:
……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
要是“……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可以成为我们必须拥护, 或者不得反对某个立场或观点的可成立的理由的话,我们几乎就必须拥护所有立场、不得反对任何立场了。即便是一只坏掉不走的表,一天之中起码还能对两次呢。
“我发现……还是很有一些道理的!”
常常成为很多人把垃 圾当宝贝的唯一理由。可是何必呢?那些真正有道理的部分,不一定只在那里存在啊!垃圾里当然也可能有些宝贝, 但是在宝贝已在眼前、用都用不完的时候, 为什么还一定要跑到臭气熏天的垃圾堆里“ 淘宝”呢?
“要是 ……就好了!”
这个句型是用来表达后悔情绪的,而“后悔”是最浪费时间的—无论如何,这种情绪都于事无补。“要是……就好了!”这种念头不仅无益,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因为这个句型会衍生 出一个很恐怖的句型:“要是……就好了! 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