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古典老师的更文:一个人真正的成长,从少做事开始,给了我比较深的触动,让我去反思自己过往时光。
1、做成一件事,其实是靠75%的不断重复,15%的持续精进,10%的灵光一闪。
当看到这个公式,我就会回忆过往的工作生活。目前我比较欠缺的环节在15%的持续精进,我做很多事情就停留在75%不断重复的阶段,会经常感动自己,但经常没有好的正反馈,我也一直在想问题出现在哪一个环节。现在我算是找到根源了,我暂时不能做到15%的持续精进,主要有以下原因:
* 我没有找到持续精进的方法
* 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持续精进
* 我懒于花时间去思考该如何找到持续精进的方法,更确切的是我害怕花了时间依然找不到的失落感,到最后我就会固定思维我找不到持续精进的方法
* 我惯性思维是去模仿别人的持续精进的方法
* 我担心持续精进的难度会让我无法坚持75%的重复,最终放弃整件事
如何突破自己薄弱的持续精进环节?
* 给自己存储时间做这件事,比如每天给15分钟的时间就思考这一个问题,不追求一定有答案,只要坚持做下去或者有一点启发就都是正反馈,给自己慢慢养成思维认知的时间
* 持续精进的训练方法:多给当下做的事情提问,5w2h提问模型,不同角色角度提问,持续刻意练习
2、事情是干不完的,学会留出空间。不要花光时间,学会预算时间,最好学会存储时间。
在文章中,古典老师把时间类比资金,我们正确的金钱观是:用钱之前做个预算,把大头以及无关紧要的事都简单勾勒出来;升级版的是做财富的规划,发完工资先存20%,用于投资、保障、存储,一层层搭建自己的财务框架,然后再去消费。
同样的底层逻辑,用于我们的时间规划,学会合理规划时间,先是做计划,做好时间预算,列出每日to do清单,分清楚重要事情和紧急事情。这样可以让我们在一天的工作中处于有序状态,而不是像无头苍蝇逮到啥做啥的忙碌无序低效状态。
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低效忙碌状态,其实是我们没有花时间去做时间预算,一直都在做紧急不重要的事情而不自知。这样的原因有几个:
* 做时间预算,比直接去做事情会要耗费脑力去思考。
* 缺乏做时间预算的认知和习惯养成。
* 处于过度忙碌忘却了做时间预算的重要性。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做着做着就迷失在低效忙碌中,记得时刻察觉自己的状态,让自己及时复盘每日状况,及时调整。
学会存储时间,古典老师分享的是:不做事,想象未来,需要更大的脑力,提前在脑子里预演更远的事情,然后再找到重点和当下情况的链接。
对于存储时间,我没有很好的理解透彻。我的困惑点在于:我们该如何存储时间?每天存储多少时间?这些存储的时间做什么?
细读古典老师的文字,似乎也找到我困惑点的答案。
* 如何存储时间?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不做事。
* 每天存储多少时间?我感觉用28原则,抽出20%的时间,8小时工作时间,就用1.6小时。前期我们没有存储时间的习惯,可以试着每日先存10分钟,之后慢慢把时间延长,也像我们平常的存钱习惯的养成。
* 存储的时间做什么?想象未来,在脑子里预演,找到重点,并链接当下。这是我不擅长的点,就是给自己的未来定目标做规划拆解到具体的当下可执行的任务。在这之前,我总认为这件事只需花时间做一次,现在看来是需要我们每天花很多时间重复去做的。目前的我暂时不擅长,但我可以从微小行动开始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不断刻意练习,1个月、半年之后持续刻意练习,我就会慢慢找到感觉。
当我们工作忙碌的时候,就是我们该让自己静下来复盘总结的时候。当我们抱怨时间不够用的时候,就是我们该摁下暂停键的时候。当你因忙碌而无法停下来的时候,就提醒自己:事情是干不完的,是时候去做看似解决不了近火但能预防恶性循环的有价值的事情,给自己一个留白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