飒飒秋风吹落了片片黄叶,向我们宣示,这是属于它的季节。然而,降温的天气阻挡不住充电学习的热情。周末两天的培训确实让我感觉不虚此行。
今天下午,来自青岛心彼岸心理研究所的刘杰博士为我们做了《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报告,深入浅出的报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虽不涉及具体学科内容,但为老师们做了很好的心理辅导。三个小时的报告,洋洋洒洒,涉猎广泛,如果非要选取一个点来回顾的话,最引人深思的当属“三季人”的故事。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孔子的一个学生和农夫相遇。农夫道:“你是孔子的学生,肯定知道渊博,我来考考你怎样?”孔子的学生回答说:“好啊!请你出题。”
“你说一年有几季呢?”农夫问。
“一年有四季。”学生回答。
“错,”农夫高兴地说,“一年只有三季,春、夏、秋,哪来的四季。”
二个争执不下,打赌谁输了就向对方磕三个响头,然后去找孔子评理。孔子上下打量了这个农夫,说:“一年只有三季。你说对了。”学生向农夫磕了三个响头,农夫高高兴兴的走了。学生不解的问道:“先生,一年明明有四季,你为什么告诉他说有三季呢?”
孔子笑着说道:“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吗?他是蚂蚱,蚂蚱是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有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讲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同样的道理,《庄子》中有“夏虫不可语以冰”的说法,你和夏虫谈什么是冰,肯定不是明智的选择,它理解不了。
个中深意,可以从很多角度解析。抛开学识、地位的差别,单从看问题的立场上来讲,如果不站到对方的角度上去换位思考,你永远无法理解对方的观点,更别说达成共识了。所以,当我们碰到一些质疑、挑衅的言行时,完全可以一笑了之,既然他理解不了,又说不明白,那就由他去吧,何不让他高高兴兴地走了呢?这是“无为”也好,“中庸”也罢,儒家、道家皆谙此道,必有其道理。
“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多有道理的一句话啊!
不辩,是智慧,亦是品格,是包容,是自爱,是境界!希望我们身边没有“三季人”,希望身边充满包容,满是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