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傩送是否会回来——读边城
我选择了无外出安排的一天,在家里一口气看完了这一本书,老实说读完之后的大体感受有些平淡,但回顾一下故事与人物,倒还是有些东西可以“憋”出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在这之前,傩送尽管愿意不接受当地团总的新碾坊的陪嫁,选择爱翠翠而继承渡船,却又因受哥哥天保的死而愧疚和与老船夫的误会,孤独出走了茶峒。老船夫也在雷雨夜中逝去。女主人公翠翠则继续承担着摆渡的责任,也等待着傩送归来。而傩送在书中最后的结果是“到了冬天,那个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是多具有诗意的一段文字,就同这茶峒边城一样如诗如画,恬静自然。但也同书中所写的黄昏一样“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这一段话是有些凄凉的,给了整一个故事的悲剧结尾,也留下了一个问题。
到底傩送最后是否会回来?这个问题我想应该从翠翠、傩送、作者沈从文还有文中的一些言语四个角度去解析。
看看傩送,他与老船夫的误会确实成了傩送翠翠两人的事情的拦路石,但其实傩送与老船夫的误会并不影响傩送的想法。傩送曾在误会产生后表示:“至于我呢,我想弄渡船是很好的。只是那老的为人弯弯曲曲……”这表明傩送此时心里的想法还是想要这“渡船”。说到傩送出走前,到最后是与父亲顺顺的矛盾直接导致了傩送的出走,但顺顺也像老船夫表示:“不适宜想那些年轻人的门路”当地风气也是认为小孩子的事情大人管不着,这说明其实顺顺与傩送的矛盾也可以解开。所以在傩送这边,他能不能与翠翠成事,到最后取决于他俩自己的想法。
翠翠深爱着傩送,在两年后的端午节时她在意着傩送。从祖父与长年的谈话里,听说傩送在青浪滩时,她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从这里起翠翠便表现出了对傩送的爱情。此后她便常常对似已经到来又似仍在远处的爱情发痴、兴奋又有些害怕。但翠翠对爱情的表现却促成了傩送的离开。翠翠在摆渡送傩送时,见傩送正盯着自已看,她“便把脸背过去,不声不响,抿着嘴儿,很自负地拉着那条横缆”,她对傩送表现出了腼腆、羞涩、矜持。包括之后的几次两人的见面也是如此。但傩送面对这样表现的翠翠,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后来的几次见到翠翠都以不愉快的结果离开,这也是傩送出走的原因之一。这样来看,尽管傩送放下了对大哥的死的愧疚,傩送也不一定敢再回来追求翠翠,更何况大哥的死对他的影响这么大呢?
说说沈从文,他自幼陶醉于家乡水的联想。他认识美,学会思考,与水有极大关系。他表示他文集中的一点忧郁气氛是被过去十五年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所以忧郁气氛对他的作品如水对他的文学产生的影响一样有深刻作用。以此来看,边城最后的悲剧结尾应该无法改变,以这一抹忧郁气氛来达到沈从文的一个追求,那就是隐藏于湘西人性美后面的伤感。
文中曾出现过一个细节,在顺顺父子矛盾的那一段。傩送说:“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中寨人也说过:“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命”在这边城人心中有极大的地位。所以我们不难得出,傩送的出走也许是认为这就是他的命,因为做不出“逆命而行”的事情。若离开便是他的命,那么傩送也再也不会回来。
边城的溪上一片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慢慢体会故事之后,这本书的价值便体现出来。
也许又有一个端午节来到,“远处鼓声已起来了,她知道绘有朱红长线的轮船这时节已下河了。细雨依然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