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二年九月,大唐开国功臣刘文静被李渊送上了断头台。罪名:谋反罪。其手里有两张免死金牌也未能保住自己和弟弟的命,他的最后一句遗言是“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
为什么刘文静被定为谋反罪,个中缘由,令人生疑。旧史以为是刘文静与裴寂两位大臣之间的争斗导致刘文静之死,也有其他争议和说法。但是有一点,几乎所有的史料都认定:刘文静并没有谋反,何来谋反罪?
此案是大唐建国第一桩大案、要案、疑案,值得重视,尤其是要想揭开大唐历史的面纱,始终无法绕开刘文静到底为什么被诛杀这个话题。那么,刘文静到底有没有谋反?李渊凭什么认定刘文静谋反?历史上对此还有哪些推断?刘文静之死与李世民有哪些关系?与玄武门之变有必然联系吗?还有哪些深层次的影响呢?
刘文静其人及案件过程
刘文静,祖籍彭城,后迁至京兆武功,他与李渊、李世民、裴寂四人作为大唐建国最重要谋划团队,在大唐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史料这样形容刘文静:“伟姿容,有器干,倜傥多权略”。才貌双全、胸怀大志,曾在狱中和李世民进行一次触及灵魂的交谈,堪称“隆中对”,正是这次交谈,使得他成为李世民集团的重要助手。在反隋的过程中,刘文静和裴寂两人同心协力,出谋划策,会同李世民等人辅佐李渊,成就了大唐王朝。同甘苦时,刘裴两人私交较好。但在建唐后,两人发生了矛盾。对此,《旧唐书》描述较为清楚,该书煮粥喝认为刘裴矛盾由于刘文静认为自己的才能在裴寂之上,军功突出,但位居裴寂之下,心里愤愤不平。(文静 自以 才 能干用在裴寂之右,又屡有军功,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新唐书》对此也有类似记载。
矛盾有了,现在缺一个导火线。
《旧唐书》记载,刘文静的一个小妾,因为“失宠”(为什么失宠未注明,也不重要),决定找机会报复刘文静。有一次,刘文静与他的弟弟在一起喝酒,一边喝酒以便骂裴寂,并表示自己一定要杀了裴寂。这位小妾立即找到她的哥哥,去状告刘文静要谋反。这是大唐第一起女人大义灭亲的案件。
这本是家庭内部纠纷的案件,小妾失宠,诬告丈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处理套路简单,很少有真的当成一回事。但是对这事李渊特别重视,把当时两位重臣都请来一起审理此案。这两位重臣给出的结论是刘文静这人根本就没有谋反。
但是,李渊仍下达了诛杀令,认定刘文静有谋反罪,在两位重臣看来,李渊无视审案结论,未按套路出牌。
我们来捋一捋这个案子,整个过程出来了:刘文静心情不爽,在家里酒后咒骂矛盾对象裴寂,并要杀了裴寂,刘文静的小妾大义灭亲举报自己的丈夫谋反,朝廷对此非常重视,一经审理发现,酒后乱言的事确凿无疑,但是谋反子事纯属虚无。李渊听了汇报,修改结论,下达诛杀令。案情结束,从头被举报是枉告,结尾是枉定,中间稍微靠谱,还原了真相,却无用。
案情OVER,但是留给后人却是一系列推断,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关于刘文静之死原因的五种推断
刘文静的案件结束了,但是后人的思考从未中断,这个历史谜团,众说纷纭。梳理后,发现有五种推断:
第1种,“狡兔死”“众鸟尽”的谋杀功臣推断说
这推断来自刘文静本人在临刑前的感慨。他认为,现在天下稳定了,皇帝要卸磨杀驴。实际上,在开国之际,杀个把功臣震慑下也不算什么大事,已成惯例。这事汉高祖刘邦干过、明太祖朱元璋也干过。
刘文静本人、后世个别史学家都认可这个说法。但是,我们来看下武德二年的实际情况,那时“天下未定” ,根本不存在“高鸟逝”的局面。我们还要关注到一个情况,刘文静一直被李渊压得死死,总之,还没有到卸磨杀驴的时候。
第2种,坏在一张嘴上的推断说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刘文静、裴寂均为初唐元勋谋臣,自视甚高的刘文静从来都觉得裴寂能力不如自己,凭什么在李渊眼里裴寂就是香饽饽(“有所巡幸,必令居守”),凭什么李渊对裴寂那么放心,凭什么裴寂地位比自己高,刘文静的心里失落和不平衡。
于是,出现史料中记载的朝堂互怼,私下诋毁的情况。刘文静朝堂上打嘴仗,回家后耍酒疯酒后失言,这些都“坏在一张嘴上”,关于这说法盛行不衰,我么认为,虽然这是刘文静之死的原因之一,但只能说是表面情况。
第3种,刘文静倒戈推断说
持有此观点之人认为:在太原,刘文静以李世民为主子,他们一起谋划造反。在太原起义后,刘文静发现李渊才是真正的起兵首领,为求富贵和功业又倒向李渊,以李渊为主公,立下不少功劳,只为求得赏识。但他们要想到,李渊偏爱裴寂 ,对他则不冷不热。实际上,后人推论的刘文静存在倒戈一说,是因为李渊心里认为刘文静这个人墙头草,不得重用。实际这样的推断并未得到支持,从史料上看,未见刘文静投奔李渊的说法。
刘文静虽为晋阳令,却是人中豪杰,有识人的眼光,认为李世民“非常人也”,而李世民也认为刘文静此人是个人才,所以,去狱中看望刘文静,并把自己的反隋想法托盘而出,两名壮志凌云的人在监狱中惺惺相惜。从这个角度,刘文静一直视李世民知己。
第4种,突厥联合推断说
在唐史研究中,刘文静被杀的原因有一种推断涉及到突厥。
李渊反隋过程中不得不借用突厥力量的事情,在《新唐书》、《旧唐书》等史料中均有点墨记载,对于李渊来说,借用突厥力量、向突厥称臣不过是不得已的迂回之举(“孤为人臣需尽节,本虑兵行以后,突厥难侵,屈节连和,以安居者,不谓今日所报,更相要逼,乍可绝好藩夷”)。李渊这一番自辩说明他对称臣突厥这事是讳莫如深,不愿意世人所知。而刘文静一直负责秘密联系突厥,深知其中内幕,而刘文静是直接联系人,李世民是主要牵头人,与突厥牵扯较多,这正是李渊心悸的事情。
作为一名精明的政治家,李渊杀掉刘文静有两个原因:一是李渊不愿意留下知情人。二是他感觉到突厥与刘文静的往来有可能失控,此时,李渊已认定了刘文静、李世民与突厥是一伙的。陈寅恪在《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文中的推测也暗合突厥联合推断的想法,他说:“与突厥始毕可汗议订称臣之约者, 实为刘文静,其人与太宗关系密切,观太宗往视文静于狱中一事,即可推知,文静即为李唐与突厥联系之人。及高祖入关后,渐与突厥疏远,而文静被杀矣。裴寂谓天下未定外有敌, 天下未定指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 外有敌指突厥。”
李渊画像
第5种,裴寂陷害推论
史料记载,裴寂向李渊汇报: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勍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
李渊在杀或者不杀之间犹豫时,听到这段捅心窝子的话,估计动了杀心。裴寂提到了几点。一是刘文静有才,当今第一。这是捧杀,除了皇帝大人,谁可以称为第一。二是刘文静的性格有问题,胆大妄为,今天扬言要杀我,明天还不知道要杀谁,惹出的乱子一定很多,这是一个危险的人。三是“天下未定,外有勍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这句话太狠,陈寅恪也认为勍敌就是突厥,如果赦免了刘文静,以他这个胆大妄为性格,联合突厥悖逆造反是迟早的事情,不如除之。文字本是杀人之刀,这三点直接把刘文静给杀了千次万次了。
影视:李世民剧照
那么,刘文静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事实上,以上五个推断均有一定道理,却也有失之偏颇,综合以上大胆得出刘文静之死的真正原因。
第一,从当时的客观情况分析,刘文静之死的导火线是小妾,助推手是裴寂,临门一脚是李世民,真正主谋是李渊
如何看待刘文静案件,不在小妾、不在裴寂、不在李世民,而在于李渊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小妾状告刘文静充其量只能算是怨女发泄情绪的导火索,这个家庭内部矛盾,就连刘文静都不重视,在庭审中,刘文静非常镇定,坦白,承认自己乱说话,也发了牢骚,当时没有谋反。
经过庭审,庭审参与者萧瑀(隋炀帝小舅子,唐高祖身边少有敢说真话的重臣)、李纲(周隋唐三朝官员,李渊曾委托其辅佐太子李建成)均认为刘文静谋反案件不成立。
当事人裴寂却紧抓不放,从刘文静性格分析到突厥威胁深挖掘,最终建议李渊杀掉刘文静,促使李渊动了杀心,但是仍未表态。真正让李渊动了杀心,是李世民的动作。
李世民集团一干人等在想办法营救刘文静,李渊意识到出了问题——不杀刘文静不足以取天下(“太宗以文静义旗初起,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悬隔,止以文静为觖望,非敢谋反,极佑助之。而高祖素疏忌之” )
刘文静反对裴寂,不满裴寂,口无遮拦表达出来,实际上是反对朝廷的决定,反对皇帝,一旦李世民、刘文静、突厥结合起来,这对于皇帝自身,对于太子李建成是可怕的。
事实上,李渊可能猜对了。
史料记载,在大唐初年的突厥骑兵心灵感应一般,历次重要关头总是不约而至;每次突厥来犯,李世民一出征便立即获胜;玄武门之变后突厥兵至渭桥。这么多巧合谁能说得清。也许只有当事人李世民和突厥一干人等明白。
从正史史料上,我们一一还原整个事情真相,这就是一个家庭的内部争权殃及池鱼的故事。本来现任家主要把家主之位传给老大,老二身边的人不服气,总来找茬,现任家主觉得这样总不是个事,找个由头把老二身边的人给干掉了,杀鸡骇猴,告诉老二,你消停下,要不这家还不乱套了吗?
第二,从主观分析上,刘文静虽有谋略,但情商偏低
从上分析,我们已了解,刘文静之死不过是大唐初年的政治牺牲品,但也暴露了刘文静的性格、情商的问题。话说,敌人是最了解自己的人,裴寂给李渊汇报中直指刘文静的性格特点——性格粗险,胆大妄为。我们可以认为这些是情商偏低一个表现。
另外,刘文静作为一个谋臣,不会不知道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威严不能触碰吧,他多次驳斥裴寂,多次被李渊维护,仍不能反省自律,最终导致情绪失控,这是情商偏低的第二个表现。
其三,刘文静在面对小妾状告时未能反省,仍认为李渊是诛杀功臣 ,人家裴寂也是功臣,为何不被杀呢?
不学会低调,不及时反省,未审时度势,这都将刘文静快速推入死亡之路。武德二年,随着刘文静之死,人死灯灭,关于他的历史终告一段落,留给后人的是一段文字,一些猜想。
但是,我猜测,刘文静之死留给大唐,却是一系列的阴影似的连锁反应。
刘文静之死对大唐的两大影响
历史的上一些事情,独立起来看是历史事件,而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才见玄机,可能会发现一系列的政治事件。
刘文静之死对于李渊而言,大唐少了一个大臣,自己面前少了一个捅心窝窝的人,杀了也就杀了。但是对于李世民而言,他不仅是少了一个得力助手,而是被警示了,他和李渊之间最后一点可以连接的亲情都被隔离掉了。李渊对此始料未及,他作为开国皇帝,更始料未及的还有:一是“玄武门之变”,迎来盛世大唐。二是唐玄宗政治管理失策,为大唐之衰埋下了伏笔。
第一,刘文静之死是玄武门之变的起始吗?
李渊干掉了秦府最忠实的谋士、猛将兼外交家刘文静。这是在警告李世民,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这事适得其反,也许没有刘文静之死,李世民都会发起玄武门之变。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刘文静之死给李世民和李渊之间的矛盾钉下一个钉子,使得他们之间的感情变得生疏起来。虽然我们无法从史料中找到当时李世民的态度。只是,无法掩盖的玄武门之变,是一个最直接的证明。
从刘文静被诛杀那一刻起,李世民已明白,李渊与他之间不仅仅是父子关系,更是君臣关系,或者说的更白一点,在权利面前,根本就没有父子关系。在未得到最高的权利前,也许下一个刘文静就是李世民本人,矛盾自此被激发,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为玄武门之变埋下隐忧。
第二,从玄武门之变延伸起,后世大唐都有被篡位的阴影。
2019年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唐玄宗为什么要让位给右相,而不是给自己亲儿子 ?在观看这部电视剧的观众在疑问这个问题,甚至怀疑这事的真实性。经调阅资料,我们认为这件事采用《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史料,可信度很高。
唐玄宗之子唐肃宗在任太子时与李林甫矛盾重重,斗得死去活来。几次对弈,唐肃宗均处于劣势,甚至好几次都出现了生命危急。
为什么唐玄宗不管呢?有人怀疑这事的操盘手就是唐玄宗本人,我们也可以看出,唐玄宗的态度不仅是帝王家的薄情,而值得玩味的根本原因在于,唐玄宗根本不希望太子太强,不然容易发生“政变”,而右相李林甫再强也不过是臣子,太子太强,说不定来个什么兵变,活在大唐初年阴影下的唐玄宗选择,弱化太子,圈养太子,导致李林甫独霸朝堂,玄宗年间,税收出问题、政治出问题,隐忧不断,而太子的一些改革措施基本失败而告终。这样的结果,李渊没有想到,李世民没有想到,刘文静也更不可能想到。
历史之河,总有因果呼应,活在阴影中的大唐随着安史之乱最终走向下坡路。
结语
刘文静一顿酒后乱言被小妾举报为谋反,始料未及。
直率刚正的大臣萧瑀、李纲认定刘文静谋反案件不成立,但是李渊仍以谋反罪诛杀刘文静,始料未及。
李世民认为自己的话一定能保下刘文静的性命,但正是他的临门一脚,让李渊下定决心诛杀刘文静,始料未及。
李渊认为自己的杀鸡骇猴能警告儿子李世民,别那么强势,别眼馋太子之位,但玄武门之变打碎了他的愿望,始料未及。
还有,他们更没有料到,他们的子孙皇帝们仍然活在玄武门之变的阴影中,始料未及。
故纸堆中那些蛛丝马迹的史料,有其生命,有其惊奇,它们在诉说历史风尘中那么多的始料未及,我们祖先们的愿望、心思在历史长河中又显得那么渺小。
也许,这样的历史才是其真面目。
——————
备注:
1、关于刘文静被诛杀时间,史料之间稍有差异,《旧唐书》记载为十月,《资治通鉴》和《新唐书》记载均为为九月,本文采信《资治通鉴》和《新唐书》记载时间。
2、参照资料《旧唐书·刘文静传》、《旧唐书·新文静传》、《旧唐书·高祖本纪》、《资治通鉴·隋纪·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旧唐书·屈突通传》、《新唐书·长孙顺德传》等
3、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