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市规划国土资源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办公研发用房建筑设计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商业、办公、研发用房建筑平面不得采用住宅套形式设计。其中,卫生间、茶水间、阳台(含露台)及各类型管井、烟道、风井等应集中设置,单栋(座)建筑同一楼层内,设有套内专用卫生间和茶水间的办公用房总面积不得超过该楼层三分之一。
如果说限购限贷限售还仅仅局限于商品房范围的话,深圳的这一政策,已经明显突破了商品房范畴,进入到商住类用房,版图明显扩大了。这也意味着,调控的力度更大了,调控政策的管辖范围也更广了。毫无疑问,会对市场带来不小的影响。那么,应当如何看待政策的再度加码,加码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目的只有一个——不要再涨。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说稳定房价,而不说打压房价呢?调控政策严厉以后,会不会出现房价下跌的现象呢?实事求是地讲,概率不大。就眼前的楼市情况来看,只要房价不再继续上涨,就是下跌。怕就怕政策一松动,房价就上涨,而且是大涨。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楼市火热不是自然形成的,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地方政府推动的后果。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地方政府在后面大力度地推、大力度地扛,楼市是不可能如此疯狂的,房价也不会失去理性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都把房价上涨的责任归咎于开发商,认为是开发商推高了房价。随着相关数据的披露和开发商对黑幕的揭露,慢慢地,我们就越来越清楚了,房价的真正推动者,是地方政府,是地方政府为了政绩需要、为了“土地财政”,推高了地价,加上各种收费繁多,房价才会不断上涨。而面对调控,地方政府又扮演了明支持、暗对抗,明调控、实鼓励的角色,导致房价能上不能下、能涨不能落。自然,不管政策如何变换,房价也就巍然不动了。
二是房地产绑架了政府、绑架了银行,调控政策只能适可而止,甚至点到为止。从目前出台的楼市调控政策看,可以说相当严厉了,楼市应当有所反应,而开发商也应当顺势而为,降低房价了。殊不知,这样的想法是错的,或者说,是太不了解楼市情况了。楼市的资金都是哪里来的?银行,特别是前些年开发商的资金,几乎都是银行提供,是开发用很小一部分资金,以数倍数十倍的杠杆从银行获得的。而获得资金以后,房子一开发,很快就能赚得钵满盆溢。随着获得的土地越来越多,从银行获得的资金也越来越多。按照最新数据显示,仅上市房企的负债规模已经达到了5万亿。如此庞大的银行资金和负债规模,还有哪个开发商怕房价下跌,跌得再多,也是银行买单。开发商的钱,早就转移到国外去了。如此一来,所谓调控,也就只能是维持房价不再上涨的调控,而不可能是房价下降的调控。房价过度下跌,银行风险就会立即爆发。这才是调控的真正难点,也是调控始终不见效果的主要原因。相反,则出现了越调控房价越高、越调控房价上涨速度越快的现象。
很多人认为,楼市在如此严厉的调控政策下,仍然十分坚挺,而股市却面对较好的经济数据,却让投资者欲哭无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呢?就是因为楼市是政府和银行顶着的,而股市是投资者、尤其是普通投资者撑着,靠散户来撑,能将股市撑成什么样,也就可想而知了。不然,也不会出现8成股民亏钱的现象。
如果有一天,楼市也能象股市一样可以出现楼灾、可以出现断崖式房价下跌,而银行和政府不会因为房价大幅下跌而出现风险,我想,到楼市“寻宝”的人,也就会越来越少了。可是,这一天何时才能到来呢?银行何时才能因为决策失误而破产呢?没有银行的破产,就不可能让开发商等恐惧,房价也就只能具有上升一条通道,而不会出现下降。
也正因为如此,尽管调控政策连续不断,且严厉度越来越强,调控范围越来越广。但是,对房价来说,只会是不涨就为跌,而不可能出现明显下跌的现象。就算下跌,也是为下一轮更大幅度上涨积蓄能量。目前的楼市调控政策,只能保稳定、保不再大幅上涨。如果能够把房价稳定好了,调控也就算成功了。尤其是一、二线城市,除非银行爆发风险,房价才会出现大幅下降的现象。这也意味着,调控政策可能不会再或紧或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