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于25日凌晨病逝,享年105岁。
消息一出,很多人感慨,杨绛先生不用再“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了。
在铺天盖地的怀念杨绛先生的文章中,夹杂着这样一种声音:不要再消费死者了。
对于死亡,杨绛先生的态度明明白白:“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定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对我们而言,死亡似乎总是一个唯恐避之不及的话题。或许你可以反问我:感悟并不凭空诞生,有多少人能像杨绛先生一样,看过一整个世纪的风景?
事实上,你并不需要饱经世事才能洞悉生死。
这5部电影里的故事,大概能够给我们一些微乎其微的提示。
5部电影教你如何理解死亡
01丨《百万美元宝贝》
一名生活了然无望的屌丝白人女子在餐馆做着侍应工作,直到32岁,他发现了自己的天赋——拳击。得到拳击教练弗兰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指导后,职业拳台让女主角玛姬(希拉里·斯万克)的天赋得以全然释放,原本陷入虚无的生命被重新定义。在拳王头衔战中,女主角被对手暗拳击中,脊柱骨折,下半生将卧床不起。灵魂被囚禁在一具满是痛苦的躯体中,而破碎的家庭则在不断榨干玛姬对生命的最后一丝留恋。玛姬祈求弗兰基拔掉呼吸管,助其“解脱”(在整个训练与比赛过程中两人已经情同父女这也使其得到了从家人身上求之而不得的温存)。经过内心挣扎后,弗兰基决定让玛姬得偿所愿,从容离开这个原本就并不美好的世界。
整部电影都由“旁白老爷爷”摩根·弗里曼的视角展开,而对“死亡”这一话题的终极阐述,也由摩根·弗里曼托出。“弗兰基,你知道,每天都有无数人死去。他们的一生最终都被擦地板、洗盘子这类事耗尽——你知道他们死前的最后想法是什么吗?‘我从未得到证明自己存在过的机会’。”玛姬完成了“梦想”,原本被视为草芥的她完成了挥向命运的全力一击,即便结局已经注定。
正如“死亡咏唱者”弗兰兹·卡夫卡所言:“之所以说生命有意义,那是因为它早晚都会终止。”死亡会消解生命的一切意义,而当生命意义被消解前,作为生命的暂时所有者,人能够做的便只有为之强行赋予“意义”。换句话说,“反正一切都会无意义,那人至少应当为自己找出一个自我认同的‘意义’”。所谓“朝闻道,夕死足矣。”
02丨《入殓师》
《入殓师》,一部以日本人独有的细腻手法讨论生死的电影,也是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得主。
在回答《入殓师》为何能在海外受到欢迎时,导演泷田洋二郎说:“那是因为死亡对于全世界的人来说都是普遍的东西。出生于死亡是全世界共通的两件大事。”所以,我们为什么要避而不谈呢?
男主角小林大悟原本是一名大提琴手,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入殓师这一行。当然,一开始小林同学也是拒绝的,但是当他亲眼看到老入殓师将一位逝者的面貌恢复到最美一面时,他突然意识到:这也许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艺术。
带着这样的心态,小林热情的投入了新工作的怀抱。
他为形形色色的人净身、穿衣、化妆,努力让他们以最好的状态踏上人生这段旅途的最后一程:
一位年轻的妈妈被疾病折磨去世,小林为她抚平痛苦的面容、穿上和服,为她挽起每一缕发丝,为她涂上她最爱的口红……逝者的丈夫留恋地望着亡妻说:“这是她一生中最美的一次”;
一位生前总是男扮女装的少年去世,小林在征求过家人的同意后,为少年穿上了他最爱的女装;
……
在电影中,澡堂女主人说:“死亡就是一扇门,死这件事并不代表着结束,而是穿过这道门继续走下去。”
而作为守门人,小林在亲自送逝者走进这扇门的时候,总是竭尽全力将每个人恢复到最美、最真实的样子——当死亡无可避免,我只想看到你们都真实而有尊严地走向那扇门,然后对你们说一声:路上小心,我们后会有期啊~
03丨《了不起的盖茨比》
按照结局而言,盖茨比的一生是“但求为爱死而不得”。从盖茨比的角度而言,整个故事的主题可以看作“为爱而生,为爱而死”。
盖茨比认为追求女神黛西需要有钱,需要给女神一切让她开心,于是他贩运私酒,投机股票,全力赚到泡女神需要的钱。女神喜欢轰趴,喜欢兜风,喜欢漂亮衣服,喜欢“法国诺曼底式的古堡”,通通买买买。当女神意外撞死人时,盖茨比情愿替女神领罪。然而最终,死者丈夫前来寻仇,一枪将盖茨比和他的女神梦打进了水里。最终,女神和自己的老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女神只是想和你约个炮,你却以为人家要和你谈爱情。”你愿为他死,但她并不Care。
当然,如果仅仅指出“追了一生的女神没有灵魂”,那它或许就不再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更像是《小时代》或者豆瓣情感直播。菲茨杰拉德用“女神”与反复出现的绿光象征了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意象——“执念”。击倒盖茨比的,是一颗把理想主义爱情观送入地狱的子弹。太多人自称为爱而生,并坚决表示愿意为爱而死,而《了不起的盖茨比》正是用盖茨比的死亡提出了疑问,愿意为爱而死的人们,“爱”是什么,你“爱”的又是什么?菲茨杰拉德并不想给出答案,于是,他在结尾处写下了那段充满感伤的伟大爱情格言,当然,这也是他的墓志铭。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我们手执船桨,在这条叫做“现在”的河流中溯流而上,却在永不停息中被带回“过去”。)
04|《婚纱》
《婚纱》是一个俗套的韩国电影,单亲,癌症,母亲和女儿。很多人可能看到 “癌症”两个字就果断弃了这部电影吧?
妈妈忙于经营婚纱店而疏于照顾女儿,不会做饭也不会梳好看的头发,不能理解女儿的洁癖,认为这样没有办法跟人相处;女儿因为严重的洁癖而不合群,没有小伙伴一起玩耍,找各种机会翘课不去学芭蕾舞,比起妈妈更喜欢悉心照顾自己的伯母。
然后韩国导演最钟爱的桥段出现了:妈妈高云得了绝症,时日无多。
当死亡突如其来,我们才能从平日里缠身的琐事中脱离出来,渐渐意识到对我们来说最重要最不舍的是什么。
于是妈妈开始有求必应:不想上学就不上,想玩游戏机就玩,电视太小了就换……
然而这个世界上不能只有我宠着你啊,我走了怎么办?
于是妈妈让女儿学骑自行车;给女儿办生日趴,希望看到同学们都来跟女儿玩;努力让女儿改掉洁癖……
我想在离开之前多爱你一点,再爱你一点;我想在我离开之后,你能自己照顾自己,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玩伴陪你。我不怕死,我怕留下你一个人艰难生活。
乖戾倔强的女儿在察觉到妈妈的病情后,也开始竭尽全力地表达对妈妈的爱:
因为你不想让我担心,我装作不知道你生病,不知道你快要离开我;
因为你希望我有朋友,我去找曾经反目的朋友和好,带着她们来看你;
因为你想看我跳芭蕾舞,我去求老师让我上速成班,参加最近的一次演出;
……
我努力做一切能让你开心的事情,我学习交朋友,学习成长,因为我想让你知道,即使你不得已要先离开我了,我也会照顾好自己,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地成长。你放心地走,别怕我一个人。
——“你是上天赐给妈妈的礼物。”
——“妈妈也是上天赐给我的礼物。”
05| 《极度寒冷》
对于活着的人而言,死亡,是身在这个世界时,人需要面对的最为重大的事情。正是因此,《极度寒冷》中的艺术家希望利用“所有人都关注死亡”这一筹码,用四场“死亡行为艺术”唤醒大众,改变人心的冰冷与漠然。然后,他失败了,艺术家最终发现,自己很可能同样是冷漠的一部分。只拥有“一颗不肯媚俗的心”,无法让你实现教化大众的终极诉求。
提到王小帅的这部电影时,片中艺术家齐雷的扮演着贾宏声是无法绕过的名字。作为“可能是中国表演史上最伟大的方法派演员”,贾宏声在拍摄这部影片时完全进入了角色,四场有关死亡的行为艺术拍摄场景中,他多次将表演推至身体极限,接近真正的“死亡体验”。事实证明,这部电影对贾宏声的人生影响深远。
“大哥你玩艺术,你玩它有啥用啊?”如今文青们都在为艺术电影叫屈,认为整个市场太过浮躁,无法供养这些代表精神上层建筑的文艺作品。然而,早在90年代初,王小帅便用《极度寒冷》对“艺术”二字做出了自己的悲观判断。另一方面,《极度寒冷》也在告诉人们,以死传道从来都是虚妄的,别以为自己是谭嗣同、《V字仇杀队》中的V——死亡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对自身而言最重的筹码,在别人眼里可能一钱不值。
“过好现在吧,即使不活在当下。”去世不久前,贾宏声在自己的豆瓣主页上写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文/莫儿&C酱
你还没看够?那就来关注我们的微信平台吧:今日排行榜(top-today)(←长按可复制),棒棒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