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
“我常卖弄什么‘无所作为,则人生太长;欲有所为,则人生太短’的格言,其实我哪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无非是害怕暴露自己才华不足之卑劣的恐惧和不肯刻苦用功的无耻之怠惰而已。才华远逊于我,却凭磨砺精进而卓然成家的诗人,不知凡几。”
十九世纪30年代的日本作家中岛敦,依托中国历史人物,写出了日式的不安、彷徨、悲怆。《山月记》里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李征想要成为诗人,一方面害怕自己没有才华,一方面又不甘心于碌碌无为。在纠结中他远离人群,最后竟然变成了一头野兽。
上面两段文字,是友人在丛林偶遇身为猛虎的李征,吐露出的心怀山月: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育自己懦弱的自尊心。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头猛兽,就是每个人各自的性情。
《山月记》精彩的地方在于,他把内心的挣扎,不得志的沮丧,以及自我成就的欲望比作内心的野兽,当李征最后身体无法驾驭内在意识的时候,他变成了一头野兽。用李征的话来说就是:自己的身体已经相符于内在。
然而,即便化成野兽后是「身心合一」,其仍会在深林处悲叹:湿我皮毛者,并非夜间露水。
在结尾,已全然化作野兽的他仰天咆哮两三声,随即又跃入草丛,再未现身。
中岛敦出身于汉学世家,擅长于以中国古典故事为蓝本进行创作。他的《山月记》取材自唐代传奇《人虎传》,写的是唐代才子李征在自尊与自卑之间苦苦挣扎,最终失去人性,化作猛虎的故事。这是李征的人间失格,也是我们每个人可能面临的精神困境。
《山月记》至今是日本国文教科书范文,在日本家喻户晓。日本人将此类小说称为“翻案小说”。鲁迅的故事新编,就是受到日本翻案小说影响,但故事新编在中国并没有流行。于中国传统的传承问题,日本近现代改编中国传奇小说热,是个重要的参照系,但白话文和古文之间的断裂,是个较大的难题。
关于本书的翻译,看了许多版本,还是喜欢“质检派”徐建雄老师的译作。译文字字珠玑,文韵深厚,完美再现了格调高雅的汉文体,并以其文字功力深挖出与现代人共鸣的层次,阅读之下唯愿与之隔空击掌,拍案叫绝。
原文再读,沉吟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