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借我一本《安妮日记》,不记得是什么时候见过这本书,大概也是处于青春期的少女时期,抑或也是心有小女人情结时,隐约在书店看到,惦记着要读,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买到,遂成心中遗憾。终于,从朋友处借到,虽然隔了多年时光,这份遗憾终于像一个也合不上的美丽盒子,拿到书的瞬间,我觉得那个盒子严丝合缝地合上了。
看书的时间,基本都是上下班的路上。坐身旁的同事看到,很诧异地说,这是一本很老的书哇。我点点头。
这本由海南出版社印刷出版,封皮已经略有些泛黄书,拿在手里就有种熨帖的感觉。朋友有心,保存得非常的好。用了一周时间,方才把这本书读完,看完之后,不禁为安妮,这个16岁散发青春能量的女孩悲惨人生,而哀叹。
所谓生不逢时,是否就是这样,但是这样的"时",却是人力所不能控制,亦无法避免的。战争给成千上万的家庭造成的伤痛,是无法用语言能够诉说的。而经历其中的安妮,这个美丽的16岁女孩,用她的笔,用她敏感的心,将她所经历的密室经历生活,用她的眼,用她那颗少女之心,记录她所感知战争下的生活。
忘记了是哪部拍摄二战的电影,整部电影都是黑白色,整体给人紧张、逼仄的感觉,只有在结尾出,一群低头茫然的人群走在战争残骸和各种废墟时,只有一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跳跃在画面里,那个红色是那么鲜明,是那么抢眼,这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眼前一亮,而是希望,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就像《安妮日记》战争给人类造成创伤,由一个花季少女之口来表述,让人的感受不仅仅是印象深刻,也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更深的认知。
《安妮日记》后来被改编电影,印刷也一版再版,不仅再现了这个青春期女孩子的真实生活,更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历史时代,独特的战争背景下,人与人的相处,被狭窄空间里的生活中,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和青春期对性的懵懂,和她和家人及密室避难人相处的点滴构成。
“纸比人有耐心”这个有着作家梦的女孩子,在密室幽闭无法开窗,无法晒太阳,无法感受自由的呼吸,甚至无法运动,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去跑去跳时,依然坚持学习,阅读和写作,这是多么让人敬佩的。
女孩字里行间中,处处流露对战争的惊恐。“整个世界都在等,而有许多人是在等死”。
悲伤的话语里,这个16岁可怜女孩应该大享青春之美,生活曼妙的最华丽时刻,却不是在等美好,而是等等一份对未来的迷茫。这种心境,让人感伤。
唯有失去时方觉得可贵。反观生活在当今和平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们,却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当下生活的幸福,从没有珍惜过今天所处生活之难得,并没有把读书与学习当成一种主动求索的追求与必须。
16岁的安妮有那么多愿望想要实现,有那么的计划等待实施,有那么多安排想要落实,她在密室每天只吃豆子的艰苦氛围里,仍然可以找到乐趣,找到生活方向。这样的积极进取的心态,值得所有人学习。
放慢速度,缓缓阅读战争中一朵青春之花的夭折,眼见一个那么鲜活的生命陨落在纳粹的残暴之下。
16岁,花一样的年纪,梦一般美好的人生,却如流星一般陨落,这就是战争之殇。
肖卫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