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的力量》(斯蒂芬·克拉生著,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年版)这本书谈的就是课外看书,它是我读到的有关阅读理论最好的两本书之一(另外一本是艾德勒和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在书中力倡自由自主阅读(Free Voluntary Reading)。在作者看来,自由自主阅读是指纯粹因为想阅读而阅读,不需写读书报告,不用回答章节后的问题,也不用为每个生字查字典,若不喜欢这本书了,也不必勉强读完它。
作者强调,“当孩子因乐趣而阅读,当他们‘上了书本的钩’(hooked on books)时,便不自主地、不费力地学会所有大家关心的语言能力。他们会培养出适当的阅读能力、学得大量词汇、发展出理解力、使用复杂的语法结构、建立好的写作风格,同时有不错的(但未必是完美的)拼写能力。”而且,“他们的写作水平也很不错,因为这根本无法控制,他们已经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培养出了好的写作风格并掌握了几乎所有的写作规范。”不仅如此,阅读还充满乐趣,使人愉快,更能提升认知发展,使人善于思考,降低写作恐惧。
作者呼呼学校和家庭营造一个读物丰富的环境,让父母多念书给孩子听,自己做好阅读的榜样,多让孩子进行自由自主阅读,而非多做练习册。
事实上,语文学习最重要也最好的方法是自由自主阅读基础上的大量阅读,对此李家同在《大量阅读的重要性》一书中亦有论述。大量阅读后,不仅学生的语文成绩会提高,其他课程的成绩也会随之提高。据说美国小学生阅读量是中国小学生的6倍,如此大量的阅读当在课外实现,而很多教师盲目禁止学生读课外书,岂不谬哉?
尽管这是本理论书,但读起来毫不晦涩枯燥,反倒振奋人心——它对当前中国语文教学改革有重大的借鉴意义,甚至可促成阅读教学范式的转型。近来年我们的语文教学问题丛生,广受诟病。其中一大问题是不注重学生阅读,一如作者所说:“传统的语言课程并不特别鼓励阅读,也不会提供更多接触书籍的机会以及阅读的时间。”胡立根在《高中阅读教学是重复解剖还是系统训练与海量刺激?》一文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是我们这种‘尸体解剖’式的阅读教学,活生生地斩断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用无聊的解剖、试题式的提问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取代了学生朴素而饶有兴味的自主阅读过程。”他呼吁让学生接受“海量的语文刺激”,即让学生多读书。遗憾的是,由于我们过分精讲课文,学生几乎失掉了阅读的兴趣,其实学生往往只是不喜欢语文课本,对课外书却怀着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将“读书”片面地理解成“上学”,本真意义上的“读书”就误被学生厌恶了,不亦哀哉!
语文教学的另一大问题是学生以做题代读书。当我们以反复练习这种方式教授语文时,作者写道:“我们只是在不断考试而已,换言之,传统的语文教学仅是测验。”很多语文教师就是如此,以为语文教学无非就是课本加做题。这样做一是因为简单易操作,二是因为有利于应试。只有少数本身爱阅读的语文教师才会给学生更多机会阅读。
我们向来有个错误认识:学生必须读名著。事实上,“阅读行为本身便会提升阅读的兴趣”,阅读比读什么更重要。作者认为,一开始为了保持阅读的兴趣,学生可以读自己喜欢的轻松读物,如漫画、浪漫文学、杂志等,“阅读轻松的读物有助于促进较大量的阅读,轻松的阅读可以是发展较高阅读能力的阶梯。”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后,学生自然会去读更多好书。
我一直在班上主张多读书,自己也建了个藏书一千余册的私人图书馆。在我看来,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图书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其实,图书馆更是本中之本。在倡导全民阅读的今日,这本书更加值得我们重视。
注:文中配图由笔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