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先生的《文学理论》着实难懂,过于抽象了,光是理解字面上的意思就需花费许多时间,小生知识浅薄,只能粗鄙地看懂一二。
第一章讲了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区别,只是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这两者无区别,从字面上看来,区别是很明显的,在这里就不做过多赘述,毕竟沃伦先生讲得很明白了。文学是可以研究的,不仅仅可以阅读、欣赏和鉴赏,中国文化传承已久,可研究的文学数不胜数,中国从来不缺乏大文豪,甚至外国文豪也数不胜数,前人留下的痕迹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去做文学研究。
“除非你自己搞创作,否则你无法完全理解文学。”沃伦先生说,此句话不无道理,然而我即使创作过还不能完全理解文学是怎么回事,这需要长时间去探索,短时间内无法快速得出正确答案,且小小的创作还不算,需要有大创作,比如写个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并把这些创作经验转换成理论形式,有一定可能为文学研究作出贡献。
文学的艺术一时半会也说不清,就连沃伦先生也花了大篇幅去解说文学的艺术,有的人用“起因研究法”解释,只是这种方法不太适合,过于简单的把文学现象归结于经济条件和社会背景等。此外,也有人使用科学上通用的定量方法,如统计学、图表、座标图等,引进文学研究的领域。然而,还有人用生物学的概念探讨文学的进化问题。个中问题太多了,单纯用这些方法无法下定论,且无法轻易躲掉这些问题。文学研究和科学的碰撞,存在许多交叉的地方,基本是通用的,当然文学研究也有其特殊之处,在于它的理智性的方法。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方法和目的上都存在着差异,要想理解这个差异当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沃伦先生举了很多个例子,比如在法国,色诺波提出这样的界限,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重复的事实”,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延续的事实”。
由此引出我们为何要去研究莎士比亚,为何我们不去研究任何一个人,归根到底文学研究者感兴趣的也只是它们有别于同类其它事物的个性以及它们的特异的面貌和性质,这样才有值得他们去研究的价值。
那么文学研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不可以不去做文学研究?是因为传承吗?亦或者是要读懂前人留下的东西吗?文学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传承值得我们去重视,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文学研究的目的是:越是普遍就越抽象;也就显得大而无实、空空如也;那不为我们所理解的具体艺术作品也就越多。
然而文学研究并不是一门科学,每个人对文学的理解的都是不同的,毕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看文学的角度就不一样,且文学作品也有其自己的“个性”,它具有“独一无二”的性质。沃伦先生表明任何艺术作用都不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只有一部《哈姆雷特》,作品只有一部,但艺术作用可以多用。总而言之,每一文学作品的文辞,事实上都是“一般性的”,而不是特殊的。然而,须知每一文学作品都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或者与全然特殊和独一无二性有所不同。
尽管阅读的艺术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是必不可少,但如果说文学研究仅仅是为了阅读艺术服务,那就误解了这门系统性知识的宗旨。阅读艺术是个人修养的目标,前人可以读的书很少,但他们熟读诗书,且读得通透,今人可读的书太多,却鲜有人常读书,读了的也只是略读,并不打算读通透,研究表明,全国每个星期在读书的人仅占3%,这数目着实令人心痛。阅读艺术是文学修养的基础,若无这基础何来的文学研究,当然阅读艺术不能代替文学研究。文学研究”这一观念已被认为是超乎个人意义的传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知识、识见和判断的体系。
姑且只写第一章的内容,以我的能力也就到此了。看这本《文学理论》需集中精力去看,若是一晃神就会看不懂,主要是太抽象,比现在学的这本文学理论抽象多了,难怪老师上课没有用这本教材。
获益匪浅,助益良多。沃伦先生的文学理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即使对文学一知半解的人,前提是认真看了,也能对文学略知一二。学了文学理论就应好好实践,不能只是纸上谈兵,理解了什么是文学,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文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