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这是一部无论从立意还是拍摄角度上来看都十分之优秀的电影。
全片主要的场景一共只有三个,即樵夫、僧侣、乞丐聊天时的破旧城门(罗生门)、惨案发生时的树林、证人做供词时所在的官署。当然,强盗饮水骑马等地方也可算场景之一,但基本可忽略不计。主要演员也只有寥寥几个:武士、妻子、强盗、樵夫、僧侣、乞丐,就算加上抓到强盗的差役和巫婆,也实在不能算得上多。影片内容除了重现树林里的案情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是众人在动嘴皮子,可谓平淡至极。可就是这么一部场景平淡、演员稀少的电影,却让人看得不由得咬着牙齿攥紧拳头,到最后心里还无端地惆怅不已。故事的结局在影片一开始时就已揭露,即武士惨死,而他的妻子惨遭侮辱。强盗毫无狡辩,干脆利落地认了罪——是他杀了武士,侮辱了他的妻子,但,从开始一直到最后,观影者心里的问号却一直不断。就像影片刚开始时樵夫和僧侣一直叹着气互相说的那句话一样。
“从没见过这么怪的事。”
罗生门下,樵夫缓缓诉说。官署之内,众人各执一词。人性的黑暗面,自私、偏执、虚伪,由此慢慢在我们面前铺展开来,让人不禁看得心惊——这个几十年前的电影里讲述的几百年前的故事,是不是还一直在我们身边不断上演着?而人,是不是也如电影中所叙述的一样,就算已经死去,也一定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粉饰对错、掩盖是非,只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没那么“丑恶”?就好像一个满身疮痍病入膏肓的人,却一定要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往脸上扑上最漂亮喷香的粉,让自己看起来没那么“糟糕”一样?
再怎样的华丽也掩盖不了衣裳下脓疮的恶臭,但,我们偏偏都愿意这么自欺欺人。
强盗的供词里,大大方方地承认了杀人强奸的罪行,“她是我见过的最强悍的女人。”“我和他大战了二十几个回合,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因为能和我交手这么多回合的,他还是第一个。”他豪爽地笑着,时而得意洋洋,时而咬牙切齿,故事的第一个版本由此产生——一个多智、好斗的强盗,一个弱小却狠毒的女人,一个技不如人最终惨死剑下的武士。
犯人并没有为自己开脱,所讲述的细节与樵夫、僧侣这两个事前事后的目击者的描述也无相悖,里面也并没有可以为自己减轻罪行的情节——故事本应在此时戛然而止,然而此时第二个当事者上场了。
女人看似只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自己受到侮辱,身心受创;丈夫惨死,从此无依无靠。所以她趴在官署地上痛哭失声,就如她趴在树林中痛哭一样。她哭着描述着自己受辱的情节——强盗笑着离去,而丈夫横眉冷对。她自己痛不欲生,割开丈夫身上绑着的绳子,一直叫着“杀死我吧、不要(看不起我)”,直到昏死过去。而当她醒来时,丈夫已经惨死在匕首之下。故事的第二个版本也因此产生——一个弱小可怜的女人,一个歹毒可恶的强盗,一个狠心决绝、不知为何死于匕首之下的丈夫。
女人只是一个受害者,完全没理由为犯人开脱。但她所叙述的场景,却偏偏少了她丈夫如何被强盗杀死的情节。所以,借助巫婆之口,第三个也就是最重要的当事者登场了。
武士的鬼魂出离愤怒,他指责他的妻子在事后唆使强盗取他性命。好在强盗突然善心大发,拒绝了女人并把她踩在脚下。“说吧,你想我怎么处置她。”在那一刻,他心里决定原谅强盗。毕竟,比起陌生人的伤害,身边人的背叛更加令人受伤。所以在妻子和强盗先后离开后,他选择用匕首结束了自己的性命。这是故事的第三个版本——一个充满自尊、死于自己匕首之下的武士,一个歹毒的女人,一个有原则的强盗。
“死人是不会说谎的。”说完这个故事,电影中樵夫和僧侣感慨地叹息着,和观影者一样,他们的心里充满疑问却又不知所以。他们不知道强盗为何会痛快地认罪,也不知道女人和武士作为受害者,为何会模糊甚至否认强盗的杀人罪行。三个人都没有撒这种谎的动机——强盗只可能为了脱罪而不可能为了认罪而撒谎,女人和武士只可能为了指认而不可能为了让罪犯逃脱而撒谎。在这三个版本的故事中,就连最后杀死武士的凶器也不同。但,尽管可以被掩盖,真相永远只有一个。所以在乞丐的威逼引导下,樵夫慢慢说出了第四个版本的故事。原来,每个人看似都在说真话,但每个人其实都有所偏颇。他们各自选择性地说出了对自己有利的描述,而刻意隐瞒了会让自己变得“丑恶”的情节。
强盗的丑恶在于他的抢掠和不经他人同意的占有,但他更大的、欲盖弥彰的丑恶,是软弱、胆小。他所讲述的故事里,掩盖了自己事后在女人面前讨饶、和武士决斗时被追得屁滚尿流的情节。女人的丑恶在于对于强盗的欲拒还迎,在强盗完事后,她说出了真话,“每天过得都像一场闹剧。”“在得知你是XX强盗后,我便决心借你抛弃自己的丈夫。”在两个男人都无意决斗的情况下,她挑起了战斗,并最终促使丈夫惨死。而武士的丑恶,在于他的绝情及懦弱。他眼睁睁看着妻子受辱,得到自由后的第一句话却是向强盗索要他的马,“现在马匹比这个被两个男人睡过的女人更重要。”丝毫没有替他妻子向强盗讨回公道的意思。要不是女人突然挑起争斗,他几乎已经可以成功地拿着自己的东西抛弃妻子离开了。最后,两个男人的决斗场面似乎也并不像强盗所说的那么出彩。二人摸爬滚打、毫无章法地互相追砍,和街市上痞子打斗毫无二致。但最终武士终于失败了,死在了强盗的剑下。
樵夫的这个第四个版本的故事,应该说已经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惨案的事实。作为一个旁观者,除了怕惹事上身,他并没有任何对情节进行删改也就是撒谎的动机。但罗生门旁的一声婴儿啼哭却又立刻改变了故事走向——乞丐在发现被抛弃的婴儿并拿走婴儿身边的护身符及和服时遭遇樵夫义愤填膺的指责,他立即反击并指出,“那么你把那把匕首怎样了?”
于是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就算是“旁观者清”的第四个版本的故事,里面也是有所偏颇的呵。樵夫对那把镶着珍珠价值不菲的匕首心生贪念,所以在他这个版本的故事里,修改了杀死武士的凶器,并决口不提匕首的去向。没错,在这个罗生门下讲述的故事里,每个人都意有所指。他们或懦弱无能,或欺软怕硬,或冷酷决绝,或不知廉耻。可他们偏要使自己看起来强大、坚决,偏要使自己看起来充满自尊、充满人情味,偏要使自己看起来只是个纯洁的受害者。为了达到美化自己的目的,他们可以选择性地说出某些事实,可以有所偏颇地描述某个细节,可以随意修改故事里的情节,尽管这个情节有可能让伤害自己及亲人的坏人逍遥法外。活着的人如此,就连死去的人,也是如此。
也难怪僧侣在片中绝望地说出了这么一句——
“太可怕了。如果人们没有互相信任,那这个世界跟地狱又有什么分别呢?”
是啊。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掩盖自己的丑恶,同时又充满正义感地指责别人的错误,每个人都谎话连篇虚伪造作,表面却又看起来义正言辞——那这样的世界,和地狱又有什么区别呢?
片中的乞丐无疑是丑恶的。但他虽丑恶,却不假、不虚伪。他可以当面拿走和服,说出振聋发聩的那句话,“在这个社会上,小人活得更好。”无疑他是武士、女人、强盗、樵夫的对立面。即,他们是伪善美,而他是真丑恶。而剩下的僧侣呢,他是真善吗?
毕竟他对整件事情痛心疾首,几乎失去了对人类的信心。但事实是否果真如此?
一开始他作为目击者所说的,“那个女人骑在马上,蒙着面纱,所以我看不清她的面容”,当真就是真话了么?
谁知道呢?
或许,就在马匹经过他身边的时候,也那么不凑巧地——刮来了一阵风呢。
本文为原创 作者披着能皮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