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古为序
昨天开毕业年级会议的时候,校长谈到了“上学无用论。”他是这样说的:“如果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中,有一个生活不好的,你们就会说上学没用;如果乞丐里有一个后来发财的,你们还是说上学没用。大家都学过概率,那来算一下,多少清华北大毕业生才有那一个生活不好的,多少乞丐才有一个发了财的?”
我就读的学校在一个农村,虽然现在的生活比过去有了质的飞跃,但也只是相对而言。其实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之间还是区别很大的,不管是老师还是教学环境,加上就业形势困难,似乎很多人对上学都提不上兴趣。这就是校长提到“上学无用论”的原因。
我的同学都在说,现在学的、考的,工作的时候都用不到,学个屁?!
其实不然。古有科举是个经典的例子。科举是在隋朝就有的,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度,只是慢慢发展到清朝,愈来愈固化了。在那个时候,很多人的愿望就是读书上学,考个好成绩,过上美满生活。
古代因为思想和条件的限制,自然将读书上学当作唯一的出路,有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现在,生产力提高了,读书上学不是为了谋出路,至少不仅仅是为谋个出路。
学校是个模拟社会。它是有阶段的,先是幼儿园、再是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它提供的人际交流圈很有适应性,每一个阶段的提升,都是迈向混杂社会的一步。学校也是性格塑造的地方。接触的人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然而然就会学习模仿,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相互融合。在做人处事上,也会因为相接触的事情而逐渐改变,或好或坏。
学校是个相对能控制自己的地方。人多,难免少不了比较。谁也不愿意比谁差了去。就像以前经常说关于“中国式过马路”,如果第一个人有良好的教养,那么身后的一大群人也会因为不好意思而控制住自己。如果我们现在是在家里学习,相对于在学校而言,恐怕能坚持下来的人很少。毕竟上学需要长时间的坚持。
我们去上学,如果单单说是为了谋出路,还是较为片面。我们终将有一天踏上社会,而十余年的学校生活是为了迎来那一天,那一天的我们可以谋出路,可以追求梦想,可以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