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时空感,有婴儿心理的人,没有形成时空感。真切觉得只有目前一个时空,愿望在这不能实现,就会变成死能量。成熟的人知道,是有空间的,事情可以绕弯,退一步或换个空间,等合适的机会到来。
婴儿和心智不够成熟的成年人的时间感,只有当下这一瞬。愿望升起,当下被满足,就是生;没被满足就是死,会立即暴怒或无助,愿望立即变成死能量,要么攻击别人,要么攻击自己。
成熟的人则有时间感,知道生死考验不再局限于当下一瞬间,而是可以拉长到很长的时间范围内,随着时间累积和投入增加,愿望实现的可能会增加,生能量逐渐变强。这是培养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基础。
婴儿和有婴儿心态的成年人认为,必须在当下这个时空中实现愿望,否则愿望就死了,自己也要死了。成熟的人则知道,即便我在很多时空受挫,我还是相信我能在更多时空增加实现愿望的可能性。
所谓韧劲,就是可以拿时间与空间做生能量和死能量的转换。成熟的人的能量有了韧劲,轻易不会再破碎,最终会形成稳定的感知:随着时间累积和空间转换,愿望得升的可能性会增加。
了解概念很重要,具体行动更重要,那该怎么行动呢?
自我效能感
成年人都知道,空间和时间构成了我们四维物理世界——三维空间再加一维时间。这样理解是生死与时空都是物理意义上的,而我们讲的是,抽象的心理意义上的生死感和时空感。
任何一个存在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分子、原子、电子是,宇宙是,我们的想法、愿望等动力也是。不仅物质世界有生死和时空,我们的意识世界也是。
其中一个关键是,一个内在动力出生,需要外在世界实现,这时候就等于生,而如果不能实现,就等于是死。并且动力常常是意念、愿望和渴望,也就是“我”想要什么。
这样可以有一个推论:如果一个人的愿望都得以实现,那这个人的生能量是不是就是最强的呢?
这涉及一个心理学中的概念,自我效能感。
想象一下:一个一岁多的幼儿,离他十几米远的地方有个玩具,要得到,他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大人走过去拿给他,这太简单了;另一种方式是他连滚带爬地挪十几米远拿到它。
这两种方式,他的愿望都得以实现。只是前一种方式会让他形成的感觉是:喔,大人好厉害;后一种方式则让他感知到:我太厉害了!
后一种方式,会增强这个幼儿的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知道我可以利用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用大白话说就是“我能行!”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他给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这时就看到了养育孩子的两个关键点:一,孩子的愿望得以实现,他的生能量就会增强,愿望破灭死能量就会增强;二,孩子的愿望,最好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实现,这样就可以大大增强他的自我效能感。如果父母等大人帮他,会破坏他的自我效能感。
第二点很重要,但不能走极端。这时父母要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孩子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他;孩子遭遇挫败时支持他,让孩子的正能量和负能量,在和父母的关系中得以流动。
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孩子越小,越是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好时机。原因很简单,孩子越大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大。比如成年人面对的是恋爱,结婚,生子,工作,理财,交际等重大命题,一旦失败,代价很大。
相反,越小的孩子,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小,成败得失,除了有心理上的意义,现实意义有时没有那么大。
比如中小学教育那些小考试的失败,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把它当作练习就好。但很多家长的做法是,硬要从娃娃抓起,结果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像打生死之战一样,甚至有的从幼儿园开始。
婴幼儿的世界,就是吃喝拉撒睡玩。这时孩子其实活在一个彻底没有现实意义的的成败得失的世界里,而同时孩子的生死感又最重,所以是一个绝佳的培养自我效能感的练习场。
当孩子有了一个意愿,可以使试着让他自己去完成,当他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个意愿时,自我效能感就增强,同时生的能量也增强。
当靠自己的力量遇到挫败时,会产生挫败感。对大人来说,化解起来太容易了,因为根本没有现实意义上的挑战,只有孩子心理意义上的挫败感。
没有时空感的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摧毁了,他也想摧毁点别的什么,甚至整个世界。但他发现,自己现在的父母,还稳稳地在身边,没有被摧毁,还是生能量的代表和象征,他们还充满信心。
这时孩子的挫败感就会被拖住,会重新振作起来,其实靠的是父母的力量。
但父母主要起一个容器的功能,而不是越俎代庖,替孩子去完成这个任务,那么当愿望完成时,孩子会觉得是他完成的,是他自己行,而不是父母行。
当然很多事孩子是做不了的,比如该上什么幼儿园,被大很多的孩子,甚至成年人欺负等,这些情况都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当然还需要大人去帮忙解决。
但总体上,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试着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管好自己的事情,这都会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结果是,他们在那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上,锤炼出了很好的自我效能感,真到以后那些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挑战时,他可以借助自我效能感的支撑,去化解各种挫败,实现自己的意愿。
回到刚才那个想象,一岁多的婴儿想拿十几米外的玩具,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会有挫败,甚至多次挫败。
有时挫败感也就是我们说的死本能,会抓住他,让他以为自己真的做不到了,这时父母可以在旁边鼓励他,让他重新激发生的力量,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成人如何培养自我效能感
那我是成年人该怎么办呢?办法至少有两个:
第一,试着先做好一些挑战小的事,然后不断升级难度;并在头脑上知道,通过时间的积累和空间的变换,只要不断累积投入,事情实现的概率就会增加。
并且,不管愿望是否得以实现,你的经验和能力都在增长,这就是锤炼。
第二,挑战来临,而且而你还没准备好,你的自我效能感目前还很低,还会有自恋性暴怒这种级别的死本能。
那首先在头脑上告诉自己,有时间这回事,只要我不断坚持下去,胜利就可能到来。
这时可以找那些给你支持的人,他们的支持、鼓励和认可,就是在给你传递生本能。如果身边缺乏这样的人,或者他们传递的不够,你可以试着找一个好的咨询师,他可以帮你把死本能转化成生本能。
不过,关于这个,也要有耐心,要懂得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一旦通过大家的支持,完成了一些重大的事情,这一样可以增加你的自我效能感。
关于这个,武老师发了一条微博:
无论如何,好好活着,尽可能用心活着,最后你会发现,你的人生也像是一部你一个人的史诗。如果多碰上几个有心人,彼此的命运还会有交集,你会有看到恢弘的史诗的感觉。如果你早早死掉了,自杀了,就看不到这一点了。
总结
1.自我效能感,指一个人知道我可以利用我的努力把事情做好,也就是“我能行”。
2.孩子的愿望最好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实现,这样会增加他的自我效能感。父母提供帮助时,要给予孩子抱持性环境,孩子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他;遭遇挫败时,支持他。让孩子的正能量和负能量,在和父母的关系中能得以流动。
3.孩子越小,越是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好时机。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试着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管好自己的事情,以此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生能量。
当他们靠自己的力量遇到挫败时,父母要做一个容器,不要越俎代庖孩子,在小事上锤炼出很好的自我效能感,以后可以借助自我效能感的支撑,去化解各种挫败,最终在大事上也能实现自己的意愿。
4.成人锤炼自我效能感的办法,至少有两个:一个是试着先去做好一些小的挑战,然后不断升级难度,先在头脑上知道,通过时间的积累和空间的转换,只要不断累积投入,你的经验和能力都会增长,事情实现的概率就会增加。
另一个方法首先在头脑上告诉自己,有时间这回事,只要我不断坚持下去,胜利就可以到来,并且寻求大家的支持、鼓励和认可,将死本能转换成生本能。
思考
自我效能感,归根结底是自恋的外部延伸,因为自己觉得“我是好的”、“我比你强”,延伸到外部世界就是把事情做好。
每个人都有这种动力和愿望,只是有些人在实际的过程中,受到的打击和挫败太多,以至于影响自我效能感。
愤怒生气,这些负面情绪的根源是什么呢?目前看是自恋,其实大部分的负面情绪归根结底源自自恋,是自恋性暴怒。
我的自我效能感是怎么形成的呢?是从开始写作、健身开始,最初是随便写,一天200字;深蹲30个,这根本不费力就能做下来。
我要好好活着,才有将来无限的可能,才有可能写出自己的史诗,而且这种可能性随着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投入,实现的概率会增加。
想象一下,如果我在几年前死了,那该多遗憾呢,那么多好吃的、好看的电影、好听的音乐、好玩的游戏,酷炫的科技,我都见不到了,太遗憾了。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