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在学习。
有把自己关进学习班,专修法律的;有买了网上的课程,努力考人力资源管理的,还有学英语、日语、德语、西班牙语的,还有休班专攻工商管理的……总之,似乎一夜之间,大家学习热情都被点燃了,恨不得把脑袋上开一个洞,把所有的知识都塞进去,以丰满曾经那些荒废的时光,让自己在瞬间得以快速的成长。
不可否认,不管什么时候,学习都是好的。只要读书,人总有所得。但我在这里想讨论的并不是学习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我们能否把学到的那些知识,转化成技能的问题。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十多年前,我认识了一个朋友,计算机和中文双学士,通读近现代中国以及世界文学作品,家里除了一张床,剩下的空间里摆满了书。不管跟他谈起哪一部文学作品,他都能够娓娓道来,让人不得不服。
可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家伙,却找不到工作,最后只能开了家里的几亩蔬菜大棚,起早贪黑地卖起了西红柿。
我心里是不服的。那些用人单位都瞎了么?怎么看不到他的才华?刚好那段我接到大河报的约稿,要做一个叫《藏边游记》的栏目,偏巧我手边的工作忙,脱不开身,就把他介绍了过去,我几乎是拍着胸脯保证,他能够顺利完成,并给大家带来惊喜,于是放心地把这个案子给了他。
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是,他把一个写给普通老百姓看的游记,弄成了诗歌,还是极其晦涩难懂的那种……我把那些诗歌读了又读,读了又读,使劲儿消化理解,最后也不过读懂了60%……我问他为啥?为啥写诗?人家明明约的是游记!?他说:这是一次神圣的旅行,只有诗歌,才能承载住那些涌动着的澎湃着的情感……
十万的稿费,十四年前的十万块钱,就这么被他澎湃没了……我想不明白,那些历史,那些世界经典的名著,那些文字中细腻的情感,被他的大脑转化之后,最后变成了什么?想了很久,还是没想明白。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我继续忙我的工作,他继续起早贪黑地卖他的西红柿……当然,他现在在大学里当老师,教哲学。我想,这个应该比较适合他。
后来,我渐渐明白,他读了很多书,却没能将知识转化成技能。他只是记住了知识内容,病能够完整而精准地复述。于是,他自己也变成了知识,变成了一本会行走的书。
知识,是需要运化的。把学到的知识,运化成技能和智慧,是需要时间和经历,慢慢沉淀的。有很多知识,我们学了,因为没有用到,所以忘记了。比如,我们都学过开方和乘方,因为生活和工作中很难用到,慢慢就忘记了,我们也学过阶乘,当然也忘记了。如果此刻,你问我,那些在学校里,努力学习开方的日子有用么?我想我会回答:没用。
接下来,问题来了。
这一刻,你努力学习的知识,真的有用么?
小时候,我们是被动学习,老师教什么,我们学什么,没得选择。那么此刻,已经过了而立之年,我们是否可以精准判断,什么是我们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努力学习的知识呢?
在我看来,学习知识,是为了用。那么倒过来就是:要用什么,就学什么呗!需要用到英文,就去学英文,边学边用,你肯定忘不了。需要财务知识,就去书里查,天天查,天天用,再晦涩的财务专用词,都能记得妥妥地。
到了这个年纪,真的已经不需要基础的知识储备了。书和知识,都算是一种工具,需要什么,就像查字典一样,去查就好了。真的不必把自己也变成字典,或者一本行走的书。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个人 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