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二十四小时,刨除掉睡觉的八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内多少还是会有一些想法的,这还不说真正投入思考的人在睡梦中也会产生各种神奇的想法。可是,到晚上临下班前,打开豆瓣日记,却发现除了工作上的事情,基本上脑海就是一片空白,忙到没有任何想法。
很难说这样的忙碌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从投入工作的角度来想,每一位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员工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工作上,以贡献更多的产出。然而,并没有什么证据可以明确的证明投入更多的时间在更长的时间段内可以创造更多价值,边际产出递减意味着持续的投入所产生的额外价值会越来越小。从工作之外的角度来看,可能并不是没有忙里偷闲,而是说那些零碎的闲暇时间都分配给一些潜意识里本能所支配的兴趣(各种体育新闻、科技新闻、知乎、雪球的网页浏览,有些甚至连兴趣都算不上),看下来之后也未必能创造什么价值,可能还不如投入到工作中。
当然,如果把投入到休闲里的时间理解成为工作而做的必要的回血的放松,可能会有统一的价值。这样问题会退化为总体时间应该如何分配才能提升整体产出。可惜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无解的,至少没有一个抽象的通用解。
再退一步,如果我们意识到每天的24个小时犹如个人的一项期权,在某个时间节点之前必须行权,否则期权就会失效,对时间的观念可能又会发生一些变化。问题b不u在于时间作为一项成本性质的资源,应该如何最优化的投入,而是演变成了寻求价值最大的行为方向问题。价值来自什么地方,这是时间管理理论所无法回答的问题。
既然这样,且去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