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霍尔》里,伍迪艾伦讲过两个笑话,第一个是刚开始,说他永远不想加入一种俱乐部,里面全部是像他一样的人;
第二个是结束的时候,说的是他去看精神病医生,告诉医生他兄弟病了,以为自己是只鸡,医生问他为什么没有把兄弟带过来,他却回答,带过来就没有鸡蛋吃了。
这两个笑话其实就是安妮霍尔这部电影的浓缩,一个知识分子的爱情困局,一个乌托邦式的爱情。
乌托邦作为一个小世界而言,其可行性在二十世纪被证实是几乎为零的,来源于先哲美好构想的这一方世界在实践中出现了种种问题,而究其根本在于内核的空虚性,里面并没有真实的事件发生,时间也只是不断地重复而缺乏线性的发展。
依某个我已经不记得名字的作家所提供的说法,乌托邦其实仅仅只是有稍微有些事情发生的坟场。
一如电影里Alvy的爱情,他将Annie变成了他所想要她成为的模样,自己却始终裹足不前,被女伴远远抛下,这难道不是生活在乌托邦里的爱情,他一个人的爱情。
Alvy,依旧是伍迪艾伦电影里最典型的男性角色,咋咋呼呼,摇头晃脑,满怀着对社会的不满,对于爱情期待又不想肩负责任,有一定的学识却受困于格局太小,总体来说是个对社会没有伤害的好人,但是也就仅此而已了。
而Annie不同,第一次与Alvy相遇,她是个说着奇怪口头禅的少女,天真热情,车技不好,开起来也风驰电掣,是个对生活充满着激情的人,莫名被Alvy吸引,羞涩之余表达出自己的好感。
在与Alvy的相处中,她学习看一些艰涩的电影,阅读一些有关死亡的书籍,被Alvy资助看心理医生,也鼓励她继续唱歌,终于被星探发掘踏上演艺之路,可惜她越往前走,离自己的初衷就越远,离Alvy就越远。她最后的自我觉醒,将她带离了纽约,去往洛杉矶,一座充满阳光的城市。
说实话,电影所叙述的这个故事其实稀疏平常,属于千千万万的普罗大众,一方为了另一方努力前进,却在不自觉之时已经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从而离开了那个之前以为要努力奋斗才能够得着的人。
电影中,Alvy也疑惑,究竟什么样的爱情才能长久,和他相同的那些女人,同样也是不分场合无时无刻不在谈论着文学艺术哲学等等形而上学的东西,但是对他却没有吸引力。
反倒是Annie,愣头青一般撞入了他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新奇感。而为了跟上他的思维,Annie更是从一张白纸开始学习,时过境迁,吴下阿蒙三日都得刮目相见,更别说一个心怀爱情的女人,有这么一个巨大的动力,当Alvy感觉Annie已经越来越理智独立时,他再一次迟疑了。
在街上,他随机询问了几个看似幸福的路人为什么幸福,其中一对的答案真实而又讽刺,男女都回答,因为我们浅薄,什么也不懂,所以很幸福。
其实往深了说,这正是文学艺术最大的难题,它好像能够教会人类无数事情,可是在最基本的生活方面,却一筹莫展。
文学艺术从来没有教过人如何生活,也没有教过它的信徒如何去解决日常的琐碎,而这一些事情,才是我们在处理日常关系中最常遇见的。就像是爱情,从本质到现象,乃至于行为,整个艺术世界给了无数描绘,像是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针,可惜艺术家少有幸福的婚姻,文学家更是闹得自己生活一团糟。
嗯,挺讽刺的。
与之相对的,在刚参加工作时,父亲曾劝诫我:有时候呀,婚姻不是你想的那么复杂,两个人在一起,迷迷糊糊的时候把婚结了就什么事情都好说了,越想清楚,你离婚姻就越远了。现在想来,比起书里的各种对策,还是父亲说的最为靠谱,太明确计较的关系、生活,终将不长久。
所以两人闹崩了,留在原地的Alvy和去往洛杉矶的Annie,在一次不愉快的见面后,Alvy撞坏了三辆车,进了警察局,回到纽约后,写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剧本,完全复制了他跟Annie分手时候的场景。
仅有的不同是,现实生活中Annie头也不回地走了,而在Alvy的剧本里,他转身离开,被Annie出声挽留,最后变成了Happy Ending。
这就是文学留给其信徒的唯一权力,造一个梦境,给自己一个想要的结局。
而在
电影的最后,Alvy和Annie再次相见了,咖啡馆里度过了一个下午,她彼时身边已经有了另外一个人,带着他去看了Alvy最喜欢的关于犹太人的电影,而Alvy自己呢,电影并没有交代他是否有了新欢,跟两人分手时并没有不同,唯一的差别,Alvy有些像Annie了。
相聚后,在街头告别,两人用最合衬的画面给这段关系画上了句点。
一个吻别
云淡风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