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最大化是不能完全用钱和利益来衡量的。突然觉得自己好像缺失了什么。我每天都在和“钱”打交道,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经济利益似乎已经根植于脑海。不,那只是肤浅的。
记得以前学到福利经济学时,老师说因为课程安排不会祥述,让我们自学一部分。又因为考试不考,我也没有花时间看,关于社会福利函数直到考研复习期间才开始接触,没有深究其中的精髓。想要效率又兼顾公平,就是两难问题。在社会福利方面,我们没有精力去调查一项政策的福利给社会大众带来什么,只是尽可能的用他们会得到多少“钱”和“物质利益”来判断他们得到多少福利。
之前我们总是喜欢用「成本」衡量付出的代价,用「风险」评判投入的期望回报,用「收益」计算我们的得失。之前的价值标杆就是经济利益最大化,所谓的理性人,更多的时候是站在自己角度的绝对利己主义。
想起前段时间我写的关于机会成本的文章。二胎政策可以分散风险,减少投资孩子的机会成本。虽然有点玩笑话,但把孩子当做一种投资品确实是伤情感的。养育孩子并对他们有期望回报值,这是大部分父母都会有的心理。但是这样真的对吗?这不是栽培摇钱树或者立丰碑,这是在投入爱,期望的是孩子的健康、快乐而不是能给自己未来带来多少收益和荣光!突然惭愧的发现,我还没有妈妈的觉悟高。她支持我留在新闻系(虽然我还是转走了),支持我考研到外地(虽然不舍得),支持我一个人出游,支持我想得到的一切。她总说,我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你和你妹妹在幼儿园里捉蜻蜓跑得满身是汗,咯咯大笑的那会,那时候的你真快乐啊。母亲的爱里是没有杂质的。
现在回想,当初觉得规范经济学(加入道德和价值评判的经济学)不是重点,实际就是误区。单从学习的角度看,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变复杂为简单,大概就是因为他把所有关于福利、公平、效率、时间,甚至干净的空气等等一切都量化成了货币。只有通过最直观的货币,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幸福值是多少。这是好事也是坏事。这样的经济学让一切变得简单轻松直接,又是那么粗暴简陋没有人情味。这不是单纯地研究商业,而是关系到社会福祉。尽管这话说起来有点悲悯天下苍生的感觉,但实际上也正是真正的经济学者所应该做的。
这需要很多很多人一起来做,我也会怀着自己的良心,做自己应该和可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