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最不爱读的就是教学方面的书籍,教育教学类杂志,总是觉得枯燥乏味。长长的课堂实录,这个解读,那个方法,其实说来说去还不是一样的大道理。可是当你真正潜心走进去的时候,你会发现不是这样的。
作为教师,最拿手的本领应该就是上课,最该奋斗的战场就是课堂。每次准备课的时候,我总是凭着自己的感觉,从来没有想过去阅读教学类书籍,可以帮助自己。总觉得一本参考书足矣。
这学期最大的改变,就是愿意一本接一本的去读教学类书籍。能读懂,读明白,读进去了,收获很多,印证了自己的一些创新的做法。同时也带给自己很多新鲜的理念。
为了准备开天辟地。这是一篇神话。我翻阅了图书室里近一年的小语教学杂志。查找与神话类教学文本,相关的解读与设计。我发现,很多文章,并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是在网上搜出来东拼西凑的。而是一个个有追求有情怀的教师,潜心钻研探索写出来的,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很多指导。很可惜,我到现在才愿意去翻阅这些杂志,去研读这一篇篇由许多教师用自己的心血创造的文字杰作!
开天辟地这篇神话,借鉴薛瑞平老师的教学思路,课后要求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那么就把学生的兴奋点,引领到这三段,这三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原本打算直接导入到这里,但是这样作为一个切入点,进去开始讲,又如何能返回到前面的内容呢?神话,以想象为主的故事,以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为主,设计两个训练点,比如,盘古在顶天立地的几千万年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盘古在他的身躯化生成世间万物时,除了文中提到的,大家发挥想象,还可以想到什么?但考虑到学情,这两点,学生是否能够完成?
有一篇女娲补天的教学实录,我研读了几遍,发现其实有时候最简单的课堂,也许是我们最应该坚守的。思来想去决定,就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开始讲这个故事。可以分为详细的讲和简略的讲。略讲的就简单的带过,重点讲的就详细的解读。
首先看视频朗读。让大家对这个故事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题目,提问,谁开天辟地,他为什么要开天辟地呢?其实这两个问题,非常简单,在课文中都能找到答案,作为略讲,快速的带过。
小组讨论研读,盘古怎样开天辟地?自由读二到六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然后再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我想到窦桂梅老师在讲绘本的时候,经常会说一句话,读书就是发现,当你读作者写的那些文字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文字背后的东西,你读到了什么?昨天又看到肖培东老师朋友圈里面,发到一个老师问他,要讲公开课了,怎么准备,怎么样讲,可以吸引人?肖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先把语文课教踏实了。我两次,在现场听过他讲课,其实他的课特别的朴素简单。他引领着孩子们,在文本中读来读去。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读出句号和问号的区别。读出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也许,相比热闹的课堂,我们更应该回归文本本身。
所以我想让孩子们,从文字中读到一些东西。比如,从盘古一手持斧一手持凿,猛劈猛凿。读到他的力大无比。从盘古头顶天脚踏地,18000年,几千万年不睡觉,就是这一个姿势,像一根长柱子,读出它的艰辛。尽管很不容易,但是他没有放弃。他坚持到最后,天和地彻底分开了。他也精疲力尽。联系前后语言环境去解读这个词。盘古那一个大力神竟也精疲力尽了。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艰辛。
设计了两个语言训练点,一个是,盘古的身躯化生成万物,盘古的什么?变成了什么?另一个其实是,这个句子的一个创造性的复述。比如,明媚的阳光,我们想到了,那是盘古的左眼。这些语言训练的目的其实是帮助学生理清这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和结构,帮助他们记忆。
我特别希望,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大家能喜欢神话故事,愿意课外去读更多的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