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很少有人真的可以做到完全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论和看法,那句励志的老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在世俗生活中,很多时候显得苍白而无力。
东亚文化强调集体主义,鼓励我们多为别人着想,但实际生活中,过度在意别人的感受,通常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烦恼。
生活里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很多人说:我很喜欢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恋人,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我父母总觉得不够好,怎样才能让他们接纳真实的我?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这么问:为什么非要让父母接纳真实的你?你背后的诉求究竟是什么?
你的烦恼表面上看来自父母的压力,其实是源自于你太在意父母的看法。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办了个体心理学,他认为,情绪是有目的的。如果我们将自己生活中的痛苦都归因为父母的问题,将自己困在“因为父母不好”,“因为父母不认可我”之中,那么我们这些情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父母发生改变。
这恰好和我们一直在抱怨的事情:父母总是想要改变我,并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幸归结在我身上,比如非要我有份稳定的工作、在多少岁之前结婚,就好像他们生活中的失望和痛苦都是我造成的等等这些是一样的。
我们觉得父母这样归因是错的,让我们觉得窒息;但当我们试图改变父母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对父母做一模一样的事情:如果父母能够听我的,我的人生就幸福了。
所以:
你当然可以坚持做自己 (只要你可以承受一切后果),父母也可以坚持他们的不高兴。
前面提到的这种亲子关系互动,实际上双方都没有为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承担责任。
阿德勒认为谁也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并提出了“课题分离”的主张,简单来说,就是分清楚一件事到底是谁的责任。
课题分离是双向的,也就是说,既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放在亲子关系中,就是:不要干涉父母的情绪,也不要让他们干涉你的人生。
你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那是你自己的课题;但是,父母如何评价你的选择,如何克服这种“孩子不听话怎么办”的痛苦,这是他们的课题。
你是否有这个能力,允许父母对你不满和失望?
其实这个问题背后真正问的是:一个人是否完成了“分离个体化”,是否在心理上真正成年、和父母分离、变得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