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这句,很感动。曾子的这句话,激励了多少读书人奋发有为、自立自强。
大意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责任重大且路途遥远。
读书人,为何责任重大且路途遥远呢?
因为,读书人是掌握了更多知识的人,具有更多知识的人,对社会、对国家责任更大。什么责任呢?让社会更好,让国家更好。为什么路途遥远呢?当年,杨昌济先生在教育青年时期的毛主席的时候就提到“解决国家、民族三千年一遇的大问题,不花上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时间是无法找到其根源和求得解决的。”
2022年的人类,其实面临着极其严峻和危险的生存危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此处暂且不论大国博弈、地区争霸等人类内部危机。我们这一代和后面几代人,都生逢其时。我们人类需要团结起来,与这场危机狭路相逢。在这场危机中,读书人的责任、掌握了更多知识的人群,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如何承担起这份责任呢?
答案是,“士不可以不弘毅”,即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刚强是,英勇无畏、直面危机。刚强,是李云龙的亮剑精神——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剑,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洒脱。有毅力,是指能够持续地保持这份刚强,因为责任重大、危机深重、困难重重、路途遥远。曾子为何对于读书人,特别强调“弘毅”呢?
也许因为读书人大多更关心“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吧!曾子独具慧眼,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读书人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而不是局限于自己享乐的狭小天地。为什么曾子的这句话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呢?或者说,可以更程度、更公开地被传播呢?因为,层次不同,即意义感的层次不同。
“黄金屋、颜如玉”和“任重而道远”,显然是完全不同的目标。前者是基于完全利己享乐的出发点;后者则是基于利他、奉献、付出的出发点。两者相比,高下立判。而人又是意义感的动物。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也许就在于意义感。没有意义感,人无法生存。利己,有没有意义?当然有意义。不懂得利己的人、不关爱自己的人,也无法真正地利他和关爱他人。然而,区别在于有的人只知道利己或者只知道主要考虑自己的需求,最终让自己狭隘地仅仅活在自己的世界;而有的人在利己的同时,关爱他人,通过关爱他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升华,最终让自己活在了整个世界。
前者,由于主要活在自己的世界,与外部世界,与其他人缺少互动,因此,来自外界的正面反馈必将很少,自己获得的满足程度无法与后者相比。后者,由于主要活在众生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自己的世界),与外部世界、与其他人互动频繁,因此,来自外界的正面反馈必将非常富足,自己获得的满足程度显然远远高于前者。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人际关系的总和。”人生的最大意义,也许就在于最大程度的利他,从而获得最大程度的正面反馈,最终获得最大程度的自我满足。
补充一句,利他并不一定立刻带来正面反馈。毛主席说:“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持续地利他一定可以带来正面反馈。
感恩圣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