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驱力,看到这三个字足足让家有普娃的我兴奋三秒。
从女儿小学四年级开始,孩子之间学习力的差别突显,“别人家的孩子“对知识有很强的求知欲,有很强的自律精神,当请教他们的父母时,得到的总是轻描淡写的一句”我们没有管他,全靠他自己“。表相之下是这些孩子自带“马达”,自我驱动。这些年,在找我家普娃”驱动器“的开关未果之时,看到这本书,期待能在找”驱动器开关”的路上,少走些弯路。带着问题找答案,用足够虔诚的态度,不敢听书,挤时间看完了这本书。
一句话概括:几乎是一本育儿百科,涉及面很广,每个点都浅尝辄止,以自己女儿为蓝本,说服力不强。无论如何,时间花在哪里,总是有收获的。本书有两个观点值得分享一下:
一、阅读为王
这是一个老话题,现在基本没有家长不重视阅读了。阅读与自驱力的关系作者没有明确描述,在她女儿受益于阅读的方面花了大量的篇幅,阅读让孩子有思考力,而思考力是自躯力的关键。本书中的阅读,仅限于纸制类图书,内容方面看孩子,孩子愿意读就好。
阅读这事儿,父母对孩子的阅读习惯起多少作用,真的不要太迷信。我家两个孩子,老大不会翻身就开始给她读书,两三岁时明显感觉到她对图书无感,因此,我天天撵着她讲故事,买书、办图书借阅卡,让她自主挑选,可是每次到书店,吸引她就总是门口的玩具和小零食,对于林林丛丛的图书,如空气般被无视。小学三年级开始,学校的阅读任务,她也是做做样子,分享读后感之类的话题时,能逃则逃。专家们说的家庭氛围的问题,我和孩子爸爸算不上嗜书如命,但每人每年不少于12本新书的阅读绝对是自觉完成的。小学四年级开始,学校要求阅读的图书,我和孩子一起看,看完讨论,再一起写读书笔记,一直到六年级,孩子的阅读量也仅限于学校布置的任务。
小宝比姐姐小七岁,两三岁时天天拿着故事书求讲,一本接一本,我需要想各种理由让故事停下来。现在五岁的小宝,每周仍保持着十本书的阅读量,为姐姐选购的图书,成为他的宝贝。
虽然这只是我家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意义,但我仍想告诉那些对阅读无感孩子的父母,不要为此焦虑,学习知识的途径有很多,有孩子喜欢阅读,也有孩子擅长从游戏互动中学习,需要父母的慧眼去放大、强化他们的优势。
二、运动第一
这是本书最亮的点。孩子们的体育课一直被升学的压力压制着,一天一个小时的活动时间被压缩得所剩无几。从女儿进入初中,为了能让她运动,我得帮她从作业堆里挣脱,真可谓牵一线而动全身,过程非常复杂。本书中作者讲了很多体育运动的好处:让孩子自信、建立规则意识、拥有拼搏精神和团队合作的品质等等。内容上显得非常累赘,运动的重要性不用说教,父母、老师都懂,难的是如何平衡分数。孩子需要运动有一百个理由,而且是孩子们的天性,但不运动只有一个原因:时间实在腾不出来。
作为普通人,在升学政策面前,只能顺势而为。孩子在幼年及小学阶段,一定尽可能多的参加各类运动,文化课及各类博雅教育可以为运动让路,因为这时孩子更容易从具像中学习,在运动中建立规则、磨练意志养成习惯。
个人感受
时代洪流之下,我们有多重身份,职场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知识迭代;身为子女,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更多的了解父母才能爱的精准;作为父母,我们的终点就是孩子的起点,责任使我们不敢懈怠。我的两个孩子相差七岁,自从参加小宝的家长会,发现了这届父母育儿更科学、用心之后,我和孩子爸爸默默自检了七年来积累的养老大时的方法和观念。养儿育女的路上,没有万能钥匙,一样需要父母不断的精进、探索。这本书内容和书名之间并不严密,是作者当妈妈的一些体会,正面的内容比较多,问题方面比较老套,很难激发新一届父母的同感。
另一方面,如果你像我一样,孩子需要他驱,或者目前尚未找到他们“驱动”的方法,请不要神化自驱力,妖魔化”他驱力“,人是环境的产物,如果有一个能激励我们的环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我们上班发的奖金和奖牌,物质与精神全面覆盖,为什么不接受?难道不值得珍惜吗?
总上所述,内驱力是出于内心需要,产生一种做事的动力。这种动力会使我们在没有外界的要求或奖励情况下,也会自发自主地想要变好,想要行动。自驱力是一种稀缺资源,无论成人还是孩子,能自我驱动才能走的更远。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为孩子积累经验,让孩子对未知增加信心、减少恐惧,只有这样孩子才敢有梦想,才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培养一个乐观、心灵自由的孩子,父母要给孩子无条件、有原则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