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故事
在1979年到1980年,课堂在哥伦比亚大学
两个政治科学系大一的新生,在课堂上总是没精打采。一个黑人,惯于占据教室右后方的角落,戴一顶阔帽,常常呵欠连天;另一个是来自台湾的华人,喜欢窝在教室左后方,听得没意思,也索性呼呼大睡。
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之后将会改变世界,在那时他们和我们中国大学生一样,听课听的无趣便黄梁美梦,去梦中神游宇宙。
镜头拉近。台湾来的男孩并非厌学,而是对政治科学越来越生不起兴趣,跌跌撞撞到大二,终于快刀斩乱麻,转系,改学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
兴趣是什么?美式的教育认为,兴趣就意味着天赋。这个小男孩在计算机系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两年后毕业,成绩居于全系之冠。
这样的学生用不着按部就班,在教授的推荐下,男孩进入在计算机领域独领风骚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直接攻读博士。
计算机学院的院长找他谈话,劈头就问:“读博士的目的是什么?”“这很简单,”小伙说,“就是在某一领域做出重大成果呗。”“不光是这样。”院长告诉他,
“读博士,是挑一个狭窄而又重要的领域作深入研究,毕业的时候交出一篇世界一流的论文,成为这个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任何人提到这门学问,都会想起你的名字。”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要做就做得最好!小伙子的血开始加速,从动脉到静脉注满活力。院长看在眼里,又问:“你弄懂了吗?”小伙子大声答:“懂了,我从大学带走的将是一篇改变世界的、顶尖的博士论文。”院长予以纠正,说:
“你从这儿带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一篇论文,而是你分析、思考的能力,研究、发现真理的经验,以及科学家的胸怀。这样,即便你有一天幡然改向,依然可以在任何一个新的领域出类拔萃。”
男孩选定语音识别为博士专攻,这是导师的课题,美国国防部已经立项,经费已经到位,技术途径确定为专家系统。
经过一年和技术的热恋,他发现专家系统其冷如冰,远不如统计学有情有义。小伙子决心移情别恋,他担心导师发怒,谁知得到的回答竟是
“你对专家系统和统计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但我可以支持你用统计的方法去做,因为我相信科学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都是平等的。而且,我更相信一个富有激情的人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事搁在台湾,绝对不可想象。李小伙子从导师的大度悟到科学的意义,他全力以赴,放手一搏。三年过去,不,三年还要再加180天,难关突破,大功告竣,小伙子的研究成果兼博士论文,燃起那年语音世界最大的火焰。
26岁的他功成名就,当上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天之骄子,有尊严,有地位,有课题,有经费,真的是要啥有啥。用现在的话说,他就差出任CEO迎娶白富美最后走上人生巅峰。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还真是说啥来啥。1990年,苹果公司的一个邀请电话让小伙子辗转难眠。那电话说:“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呢,还是要来真正地改变世界?”
“让世界因你而不同”,这是他埋在心头多年的梦想,如今,被苹果公司的召唤嗤啦一下点燃了。他旋即作出回应,走出象牙之塔,加盟“改变世界”的大军。
苹果岁月,他领受从纸上谈兵转入实战的无穷乐趣。在市场的硝烟炮火中,他提升了自己,想象力和爆发力发挥到极致,地位也相应得到大幅度提升,1995年,33岁的他出任苹果公司的副总裁。
但是他仍然不满足,依然要跳槽,因为硅谷的另一家公司SGI发出了更有蛊惑力的邀请。
对方说:“我们现在正在扩张和改组整个公司,公司有很多新的计划,我们的项目有互动电视、3D动画和网络服务器。你过来看看吧,我们目前想收购一些公司,你可以告诉我你想做什么,然后我们根据你的兴趣对公司进行改组。”
不是他们缺什么人才,让你去填补,而是诚恳询问你需要什么平台,以便为你量身搭建。这样的机遇,他岂能错过!他垂青互联网,SGI一口应承,双方一拍即合,1996年7月,小伙子从这山跳去了那山。第一次跳槽达成。
实践检验真理,SGI让他“自己设计自己”,奈何它是一家硬件公司,小伙子的长处却在软件,这就等于把弓箭放到被窝里,别说射中目标了,拉都拉不满。日甚一日,他萌生了去意。对于下一个选择,他立下两条标准:一是做软件,二是去中国。
机会来了。机会其实是无处不在,就看你有没有做好准备。这时,比尔·盖茨创立的微软王国要把触角伸向中国,小伙子成为它的不二人选。时间:1998年金秋;职务: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第二次跳槽达成。
他在微软中国的开拓,值得用一部大书来描述,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创新理念、绝对领先的科学技术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微软只是启用了一个人,就旁若无世界地开进了中国。他只是“追随我心”,就一跃成为微软王国的副总裁。
我个人觉着,这应该是他的最后一站。在微软占据高位,与比尔·盖茨亲密共事,坐拥财富和风光,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他并不这么想,如果他那么想的话他也就不是他了。后来他又在Google供职,直到2009年离开Google。第三次跳槽。对,他又跳槽了,只不过这回是给自己干。
他建立了创新工场,为全中国有梦想的创业者和年轻人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
他就是李开复。职业生涯中的多次跳槽成就了他,因为他的追随我心,因为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因为他的心怀大梦。他不甘于在一个地方呆的太久,他怕呆的太久自己就没有勇气发现更大的世界,抑或,更好的自己。
对了,和他同一节课睡觉那小伙,后来成了自由世界的领导人,他叫奥巴马。
看看李开复的跳槽历史,
离开苹果去到SGI是因为更好的发展空间和量身定制的发展岗位,
离开SGI去到微软是因为自身梦想的被打压以及顺应时代的发展,
离开微软去谷歌是因为心系中国市场以及谷歌良好的企业文化
离开谷歌创立创新工场是因为追随我心以及帮助更多的年轻人
可以看出来,李开复每次跳槽的原因虽然五花八门,但是目的性都是很强的。那么,你跳槽的理由是什么呢?
一定程度上,跳槽与相亲相似,只有当"想要跳槽"的你与"希望跳槽过来"的对方公司双方意见一致,跳槽才能成立。也就是说,在你有受人赏识的能力,而对方目前迫切需要你的能力的时候才能成功跳槽。
很多时候跳槽的机会都是稍纵即逝的,那么什么才是考量该不该跳槽的标准呢?
可以是自己内心的原因,还可以是其他原因,比如以下几点。
资历能否得到利用?
能否适应不同的企业文化?
待遇(收入、职位)会有所提高吗?
从能力上而言,是否有信心工作下去?
有"终老于此"的决心吗?
当以上问题的回答都是YES时,那你大可以潇洒的起身,转身去老板办公室享受烤鱿鱼大餐。
而且有时候,你要想想自己的工作经验能不能拿得出手。
因为跳槽不是以学生为对象,而是以那些已经有了工作经历的人为对象。所以比起成绩的好坏与否来,一般会根据过去的工作经历来判断一个人到底是不是可用之材。
李开复丰富的学术知识以及涉猎极广的实践经验让他在跳槽的路上一路高歌,终于成就了现在的他自己。
你,会不会跳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