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女性作家,在最近一次新京报记者对她的采访中,她说,她永远将手机放在厨房,摘菜或做饭的时候看上一眼,早上喝咖啡的时候统一回复,尽量让自己不被打扰。
“我坐在你对面,你不跟我交流,你和看不见的人在交流,本身就很奇怪,起码是不尊重的。我跟你在一起,就要集中精力享受你的在场。”
换言之,在一起,就要有高质量的陪伴。所谓高质量陪伴,即一种双方全身心投入的互动,双方因为共同拥有一段相伴的时光而感到充实、愉悦、滋养身心的状态。
然而,如今的陪伴里,又有多少人不带手机,心无旁骛地相互逗趣、深度交流呢?
应该,很少吧。
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安全感来源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我们需要从中驱赶作为人的孤独感、无力感。以至于反被手机控制了生活,控制了思维,控制了表达方式。
昨日,我和孩子一起玩陀螺,手里还拽着手机,生怕错过什么重要信息,遗漏重要机密。我看一眼手机,孩子就警告我一次,“妈妈,你要是再看手机,我就不会再和你玩儿。”
我惊讶于他眼中藏着的威慑,也再一次反省了自己对他的陪伴质量。
就连四五岁的孩童都能察觉到陪伴无效或者陪伴低能带来的不安和烦躁,更何况大人之间呢?
诚然,手机让我们习惯了低头,忽略了现实的交流与陪伴。然而,这背后更多的恐怕还是对自己的管控无能、对自我慵懒的放逐;沉浸在自我世界的自私、对他人需求的无视。不过,前者来自后天一段时间的习惯养成,而后者则可能来自潜意识中童年习得的方式。
2015年夏天,可能因为生完孩子第一次遭遇内心与外界的巨大冲击,我整个人的情绪低到了尘埃。那时候,映入我脑海中的第一个需求是“陪伴”。我便想到了回老家,回到爸妈身边。
心理遭受创伤,自然会缩回婴儿状态,需要来自“妈妈”般的抚慰。可彼时我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我想要一种高质量陪伴,可是另一方面我却对父母和自己的交流没有信心。
于是,我回去后,前后五天时间,只有夜晚回到家中就寝,看妈妈为自己点亮的一盏夜灯;早上被妈妈叫醒,起来看爸爸忙忙碌碌,吃妈妈做的粥点小菜。在此寻得一种已满足的自我安慰状态。
其余时间,我都给了那些可以深入话题聊生活的旧日同学,以及重游曾经生活过的山山水水。
再次离开时,我才顿觉此次回家带来的意义只悬浮在半空中,有一个所谓家人陪伴的外壳,而并没有实质性的治愈感。
恍然回顾,从小到大好像都没有好好地享受过所谓高质量陪伴。
生活中,为人父母者承受了太多的生活压力,往往顾及了孩子的衣食住行,顾不到孩子的内心感受。
在我们的记忆里,沟通中95%的内容都停留在浅层次的日常交谈,以及居高临下的“教育”和“管束”上。而鲜少有机会被问及“你今天感觉怎么样?”“你有什么样的情绪,是否感到委屈?”“你还有什么没有表达出来的吗?”……
是的。我们在不被深度看见,没有感受到高质量陪伴的状态中慢慢长大。
到了我们开始主动陪伴的时候,便很难打开心扉真正接纳对方。因为没体验过高质量陪伴,自己的情感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进而压抑了很多真实想法,我们变得不安、敏感,也就无法很好地接纳自己。
心理学上认为,自我接纳是开展亲密关系的重要前提。人们只有捋清了自己内心所想,了解了自己为何形成了如今的性格,接受拥有的优缺点,平和看待得与失,接纳所有可改变与不可改变的,才算真正接纳了自己。
没有完全接纳自己的人,会特别在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通过他人的反应将自我的不安和自卑激发出来,进而形成一种自我保护。
而过度的自我保护,在行为模式上就形成了自私。
所以,在一段关系中,相互陪伴的双方,如果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便会压抑自我的真实情感,很多时候只顾着满足自己浅层次的虚假的需求,而误判对方的信息,忽略对方的需求。
比方说,一对刚确立关系不久的情侣聊天。
女生说,我好累啊。(此话的背后暗藏需要被怜惜的情绪。)
男生回,我也是。(很自私地想到自己,却将对方的需求硬生生顶了回去。)
这个天很可能就被聊死了。双方的需求都没能被满足,即便相伴时间再长,都算不上高质量的陪伴。
而如果男生回“亲爱的,你真辛苦”,或者是“抱抱你,宝贝”,这就很好地将对方需要的陪伴感引出来了。
女生可能接着会告诉他,今天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累。男生便可趁此机会好好聆听,知道女生更深层次的喜好。
满足对方需求其实也是自我价值提升的一种体现。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陪伴的意义。我们会认为自己在付出,在输出,在损耗。实际上,这样的陪伴不是高质量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一定是通过互动加深彼此的连接,既能满足对方,也让自己无限享受的过程。
所以,高质量的陪伴并不是让我们委屈或压抑自己去求得对方的满足,而是如跳双人舞一般,你进我退,你来我往,眼神交汇,心灵相扣。
我们陪伴孩子的时候也一样。
放下手机,暂时把大人的身份丢在一旁,以平等的朋友姿态面对他。与他一起全身心投入互动,或投入一种有规则的游戏中,或一起完成某项家务劳动,享受在一起的过程。在过程中,看到孩子的表情和动作,进而看见他的内在情绪。
如果孩子觉得很满足,你也觉得很有趣,这便达到了高质量陪伴的标准。
而有趣,也就让你释怀了自己,释放了情绪和压力。
而我们,就在高质量陪伴的过程中,逐渐治愈了我们曾经的不自我接纳,感受到彼此灵魂的契合,进而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
愿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高质量陪伴,少一些空有陪伴之名实质各自低头看手机的时间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