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人初读《铸剑》,感悟就是“荒诞”,起码我是这样的感受。
一个半大的懵懂少年,夜里百无聊赖,于是玩弄一只在水缸里溺水挣扎的老鼠,老鼠最终被他折磨致死。写这些做什么呢?不荒诞吗?
一个孀居半生的孤妇,拿出一柄号称的绝世好剑,讲了一段多年前的血雨腥风,就送别独子踏上未卜的复仇之路。写得合理吗?不荒诞吗?
一个毫无策略与计划的少年,凭着直觉和热血就把自己绝对的信任和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初识的黑衣人。故事可以这样编吗?不荒诞吗?
无疑,鲁迅先生用他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力,写了一些奇异的情景(如三头的撕咬、武士的捞尸……)。奇异至极、荒诞至极、出乎常理至极,却又有一种很强的震撼力。查阅这篇作品的写作背景:《铸剑》创作之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先是辛亥革命果实被篡夺,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而后是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到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倒在血泊中。在这些“血的游戏”的窒闷中鲁迅构思了《铸剑》。据此,可尝试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小说中的楚王是个专制残忍的统治者,他专制得要控制太阳和时间。王将一切权力垄断于自己手中,权力高度垄断,王超越一切法律和制度,不受任何限制、制约、约束和监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之下,所有人都是臣民,他们的生死都在王的一念之间。王通过自上而下层层任命官吏的方式来完成权力的行使和国家治理。而获得行使权力的官吏们由于得到了王的授权,等于他们也拥有了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的权力。于是权势熏天的官吏们个个“如狼似虎”,他们贪婪吸食着民众的血,对民众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和奴役,社会治理充满了武断、任性、野蛮和暴力。
在高压的统治、暴力的压迫、经济的剥削、文化的专制、思想的控制、精神的奴役下,民众只能麻木的活着,服从顺从,奴性十足,充当平庸的看客。无论发生了什么,庸众永远保持着看似积极的关注姿态,但实际上,他们什么也不关心,甚至连自己的命运也置若罔闻。庸众穿着一样的衣服,做着一样的事情,听着一样的指令,遵从一样的时间,朝向同样的方向,面向唯一的光亮,依从唯一的偶像,不管这些事情、指令、时间、偶像是对是错,只要大家都这么做,自己就会跟着,一旦有人拒绝如此,他就会成为公众之敌。所以他们只能服从、麻木和充当看客,因为这是他们在专制社会中的生存方式。
一般来说,鲁迅先生是不赞成有怨必报或是为了报仇就滥杀无辜这样一种复仇行为的。在先生看来,首先要问的是,复仇是不是符合正义,是不是本身具有正义性,如果不具有正义性,那么还有什么复仇的必要呢?然而,眉间尺和黑衣人的复仇是正义的。先生不是一般意义上肯定了这个复仇,而是坚决支持用武力对付暴君。这不仅是他行侠仗义精神的表现,也是他革命思想的表现。
鲁迅先生通过这篇小说,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更传递了一种铸剑精神——坚定信仰、勇敢无私、智慧与勇气并重。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