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听熊毅老师的唐诗50讲中对自由分析很有意思,于是截取部分,与尔分享。
原诗如下: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读音标注:蘋(pín)
柳宗元有感于“春风无限潇湘意”,于是“欲采蘋花”向故人曹侍御表达心意,但欲采而未采,因为“不自由”。为什么不自由呢?柳宗元没有说,读者可以想象的空间就很大了。
在唐朝人那里,“不自由”的意思既可以是自由被限制,也可以是“不由自”,也就是情不自禁的意思。表示前一种意思的诗,比如白居易的“莫嫌山木无人用,大胜笼禽不自由”(《感所见》);表示后一种意思的诗,比如杜牧的“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现代汉语里的“自由”只剩下第一种意思,它是从佛教来的。佛教认为人生百态都是由业力牵引的结果,并不是自由意志自由选择的结果,所以人才会永远陷在六道轮回的苦海里出不来,只有涅槃才能得到解脱,获得绝对的自由。
今天人们谈起自由,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绝对的自由”,而“自由”这个词在佛教里出现的时候,指的还真的就是“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自由”相伴随的还有“绝对的自在”,也就是说,你的存在仅仅因为你的存在而存在,而不依赖于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环境。“自由自在”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还有西方最经典的一句“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从古至今自由对每个人是多么的重要!是一直追逐的东西!你是如何理解的?
2019年1月27日 酒仙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