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游走,晃悠到了成都凯德天府的言几又书店,听了人物关系复杂的一个关于缅甸的分享,不是旅游攻略,不是个人传记,只是邻国的历史与现在,更可能只是透过镜子来看自己。
同济大学学者王晓渔从他翻译的《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这本书讲起,与成都作家周成林、知名媒体人张丰铿锵三人行,畅谈了这个我们不熟悉邻国的前世今生。乔治·奥威尔(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他的代表作《动物庄园》和《1984》是反极权主义的经典名著,其中《1984》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英语小说之一,最近在国内十分火爆,几近脱销。奥威尔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英国在缅甸的殖民警察,看到了很多密探、审判与抗争。他将此段经历总结,写成小说《缅甸岁月》,并影响到了《动物庄园》与《一九八四》。有人说,缅甸正是这两部小说中场景在热带的缩影。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作者为一个常住东南亚的美国人,化名艾玛·拉金,出于安全考虑,它的真实身份尚未披露。学者王晓渔2013年翻译完成,几经波折终于2016年10月由三辉成功出版,几近无删节。
缅甸是其宗主国英国面积的三倍,为亚洲的粮仓,但它的富庶也变为了约束,让它缺失了创新的动力,中了资源诅咒,如同现在石油丰富的一些中东国家。缅甸上世纪前半段是英国殖民地,是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份,后半段是军政府统治,强权高压。同很多非洲国家一样,独立后缅甸人民的生活比以前变得更加混乱,1980年代后期,缅甸已是全球最贫困国家之一,到底是殖民好还是独立好呢?
作者代入到当年奥威尔的角色里,以殖民地警官的身份复制一次奥威尔的“缅甸之路”。曼德勒、三角洲、仰光、毛淡棉、杰沙,五个地方,到处都有了解奥威尔的人,他们将奥威尔称为“先知”,因为他预言了缅甸人将在军政府控制下走入一段漫长的黑暗期。
现在有人怀念殖民地时期,其实,如果没有正确的诉求、得力的组织,即使把殖民者打倒了,未必代表着善恶的交替,如同那一个恶龙的故事,英雄杀死恶龙后却发现自己长出了鳞片与利齿。
成都作家周成林多次往返缅甸,著有《跟缅甸火车一起跳舞》。他说,现在的缅甸管制依然严重,但变化正在不断发生,学生在组织读书会,僧人在发起运动,昂山素季正在进行民主化改革。互联网限制几乎全部放开,脸书、谷歌都可正常访问,手机卡从2010年前的一千美元降到了几元。
另外,缅甸的年轻人对历史事件也都比较熟悉,这可能得益于缅甸的宗教信仰——佛教。国家没有办法对它进行完全控制,并且佛教还能办学,很多僧人的观念是客观的,得以记录和传播历史。据说缅甸有僧人四十万,军队四十万,僧侣是可以与军队制衡的一支力量。另外,互联网的完全放开也会让一些神秘的禁区消失。
后来,还谈了宗教、民主、革命等话题,一方面佩服嘉宾分析问题的犀利,另一方面对成都青年关心社会的态度点赞。
缅甸,一个我们不熟悉的相邻大国,谈它的辉煌与挣扎时,正如一个听众所总结,我们是在透过这面镜子来审视自己。作为一个理性乐观派,我坚定相信,缅甸会好起来,当然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