喏,作者一看就是位温婉的大姐姐,耐心细致。我曾经还私信她,建议把在美国陪Alex上学读书参加各种课外社团活动的所观所想所感整理成册,她的回复大致意思是还不到时候,不成系统。可是我一直很期待,因为像我这种草根没有移民的能力,只能寄希望于学习了解国外优秀的教育理念,从而照猫画虎尽力来抚养和教育自己的孩子,都不敢谈培养二字。前期的时候读过一些育儿方面的畅销书,比如: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小巫的《让孩子做主》、《给孩子自由》、《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和孩子划清界限》,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等等,学习了一点皮毛,比如:足够的爱和自由,一定的教育界限,平等和民主等等理念。不记得什么时候买的这本全价书,但是我保证是在作者微博第一次推销的时候。因为对作者,具体说是作者的儿子Alex所在的教育体制很好奇和崇拜,所以迫不及待地激动人心地下单了。没想到,这就是一个坑。
前言提到:在美国,我常常能感觉到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孩子们不仅仅能在自己所在的学校的学习,更享有来自社会方方面面所提供的教育机会,能在超越传统课堂的各种场所开拓兴趣,发展潜力,充实基础,为摘取梦想的星星而搭建梯子。不论是国家实验室、博物馆、警察局、消防局、各种教育机构,还是商业性质的公司,处处可见对教育和社会责任的承诺。各行各业都会在策略或财政规划中把向社会,特别是向青少年提供教育活动纳入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
哇塞,听起来是多么美丽的一个体制环境啊,孩子可以全面自由地主动参与并不知不觉被开发出潜能,社会的各个系统都会主动承担这份教育祖国的花朵儿的责任,并且纳入自己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呢。
你想知道美国的费米实验室对社会责任的承诺是什么吗?费米实验室?就是以目前世界上能量输出最高的粒子加速器最为知名的,它建立于1967年,是以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恩里克·费米(Enrico Fermi)的名字命名的美国最重要的物理学研究中心之一。而该加速器能将质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帮助科学家探索物质、空间和时间的奥秘哦。这么高大上的物理实验室,不仅向公众开放,进行物理相关的科普教育,还常年组织符合青少年心理和学习发展要求的各种教育活动,包括夏令营。它对社会责任的承诺是:费米实验室致力于推动和发展科学教育,我们提供机会给见习粒子物理学家们参加基础研究,同时,我们是当地学区和学校的伙伴。老师和科学家合作,开发教育的新途径,并学习如何授予学生们坚实的基础知识以及促成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的技能。不管这些学生们将来是成为物理学家还是科学爱好者,他们将是保持美国科技领先地位的有力支持者。
请注意,费米实验室凭什么会想着促成学生们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终身学习者的技能呢?拿它的Linerar加速器主控制室里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的学科背景复杂,有学历史的,有学几何的,但是因为他们需要的技能只能在主控制室内学习,3年是入门,6~8年才会运用自如,当然还需要不断的持续学习和提高,而费米实验室非常支持员工的不断学习。学生们来这里参观学习自然耳濡目染地明白:要打好坚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不断学习努力做一个持续学习的终身学习者。同时,费米实验室不功利,无论参观学习的学生将来是成为物理学家还是科学爱好者,他们都将给予具有美国科技领先地位的有力支持。另外,费米实验室虽然以科学成果赢得它的地位,开放的胸怀,以及对公众教育和社会责任的使命感而更加受到社会尊重,费米实验室在经费上却精打细算和提倡机会均等,比如它三大主攻方向的Tevatron没有争取到足够的资金而要停止运行,但费米实验室依然有专项的费用来持续展开公益的科普活动。
国家体制内的单位如此的热心公益科普,可以理解。我万万没想到欧美国家的很多企业在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同时,往往也把实现社会责任也列入企业使命中。“带孩子上班日”就是很多企业参与的教育活动,创造机会让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所得和真实的工作环境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并提供机会让孩子不仅能听到和看见他们的父母在做什么,还可以亲手试一试。在如此人文环境下,回馈社会、关心教育、关爱孩子的价值观和理念得以传递。
警察局、消防局定期派出专人到学校讲解安全知识,在他们的网站上可以看到学校教育计划。他们给孩子设计的课程除了防火、用电和网络安全知识外,还有怎么样面对“独自在家”的情形,以及如何记录可疑人员的特征,如何报警灯,还有演习。这点,我觉得国内应该很好学习和效仿,可是我们还是重视不够,我大学参加过两次实习演练,捂着湿毛巾从宿舍跑到院子等了一会儿就回去了。
无论是自然、历史、艺术、天文博物馆还是植物园,可以看到经营的标准不仅仅是专业,还需要亲民:这些场馆总有为小朋友设计的自动或人工互动环节,还有为老师设计的资料中心,以便配合他们的课堂教育应用。夏令营更是有众多不同的机构参与,每个机构都设计、提供适合学前班到十二年级孩子的各种活动,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环环相扣,紧密衔接,体现了美国良好的教育环境。内容覆盖面很广:从课堂到大自然,从如何烹调、打篮球、组织乐队到做科学实验、当医生,从学习市场推广、动画制作到野营、射箭、搭帐篷等等。
上述的方方面面如果公益机构做不到,那么我只能自己创造条件,多带孩子去各种不同的公共场合去体验感受了。想想,书里提到的各种机构的支持和推动,于我而言都是望尘莫及啊。真是一个大坑。哎。
可是,最让我动容的是一篇名为《信息时代的父母之道》的文章,美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和演讲者Gloria引用波士顿全球报的一个专栏作家Ellen Goodman的话:媒体已经成为孩子生活的主流,父母却成了选择。世界一直在发展和变化,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每天,平面媒体、电视、电脑等不同的渠道更多了,然而如果没有对信息的辨认过滤和筛选能力,没有有效使用合适的沟通渠道的能力的话,我们和孩子们就会被信息摆布,随波逐流而失去自我。但问题是,今天的家长恰恰烦恼的是,如何才能知道同一个屋檐下的孩子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只能通过微信、QQ、微博上了解。Gloria一语中的,我们要重视我们的家庭文化。她放了一张母子鲸鱼的照片给家长们看,她说,唱歌是母子鲸鱼之间的沟通方式,母亲唱的是自己妈妈唱给她听的歌,每次唱的时候,她又会改动一些地方,加上自己的特色,鲸鱼的歌就这样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了。我们的家庭有没有这样的“鲸鱼之歌”?这其实也是我所赞同的家庭文化的观点。一个家庭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并让这种文化从小深植在孩子的心里,指引他们在纷繁浩大的信息和现实世界里保持自我。
Alex从四年级开始就在西北大学优才发展中心开始课外兴趣的拓展学习,有软件编程、工程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理工科方面的兴趣课程。这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为什么要开展这个优才生的拓展课堂呢?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这些拓展课程呢?宣讲员讲道:当孩子们在全国性质的各种测试中被测评出学习能力和成绩比大部分的同龄人超前时,往往大家并不清楚他们到底超前多少,该如何发挥他们的潜力进行拓展性学习,普通的课堂不一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有大量科学研究背景支持的优才发展中心可以为他们提供既合适他们现有的能力,又能挑战他们潜力的学习机会,为了确保孩子们有对深度或广度超出普通课堂的优才发展课程的理解能力,申请这些课程的家庭要提供自己的学校曾参加某种全国水平测试达到95%百分位以上的成绩单,而4岁到二年级的孩子是无须参加全国考试的,优才发展中心提供了一个学习水平测评,孩子在语言和非语言方面的能力,还有对孩子在合作、注意力、独立和社会行为能力方面的评估。
每个类型的项目都有很多课程供选择,特别要提一下的是,有的课程是高中或大学的学分课程,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有超前的学习能力,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秀和自己能力相符的课程,提前赢得学分。
这里,不免有人和我一样产生这样的疑问:美国人不是讲究平等,不重视分数,也没有排名吗?为什么会有尖子班、优才发展中心这样的设置?他们不是重视保护孩子的天性,不喜欢拔苗助长吗?怎么这里出现了4岁就上优才班的“早教”,还有超前修学分的情况?美国教育不是讲究自由发展天性吗?怎么这里也看到很注重知识的学习?
作者结合自己孩子为例,给了回答。科学的测评系统是优才发展计划的依托,这词儿测评都是经过细致专业的基础研究发展而来的,能对学生的天赋、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进行评估。对于天赋和学习能力的测评,老师总是建议不要做事先的准备,以表现原发的能力为准;而对学习水平的测评,更注重的也是理解和运用。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并没有统一的教材,但学生们一样可以参加同一种考试。测评结果的意义不在分数本身,更不在排名,而在对考生基本能力(如语言推理、数字推理和图形推理等)的评估和对发展学生能力的建议。如Alex的认知能力测试报告中就有建议他加速学习以及和更有经验的学生/成人一起学习,学校也因此将他放入了尖子阅读和尖子数学班。往往我们想到“超前”,是和年龄相比的;但科学的测评帮助我们从专长出发,为优才生选择加速的学习不是“超前”,而是合适;而满足兴趣和能力需要的学习带来的是成就感和快乐。
美国全社会对教育的投入,所提供教育资源的开放性、覆盖面和多样化,都配合着各式各样人才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的平等那个不是大锅饭式的平均,不是流水线上生产标准配件的统一,而是因材施教,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不同能力和背景的人都能找到发挥自己特质,帮助自身发展,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这是作者全书唯一字体加黑的段落。希望也是我们国家教育的目标吧。总之是我这个两岁半宝宝妈妈的期待和愿望。然而,这困难重重,所以说买这本书就是一个坑,我们差得太远太远,望城莫及的赶脚。但是,如果这个坑可以使我们国内的家长看到点希望,使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再往前迈哪怕很小很小的小碎步,我也愿意第一个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