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小记
部编教材相对于以前的人教版教材,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加强了传统文化的渗透。如民间童谣儿歌的诵读、传统节日的了解、《孟子》《老子》《荀子》《论语》《三字经》这些国学经典的节选、古诗词数量的增加、文言文的初步学习。编排内容从量变到质变,意图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荣誉感。也是《课程标准》中“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这一目标的的具体落实和体现。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是《司马光》的原文,也是学生在小学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这篇课文,以学生熟悉的故事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于古文,学生前面已经诵读、学习过古诗词,对古文已经了初步印象。所以对于三年级初学文言文的孩子而言,学习要求非常简单:初步接触文言文,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初步获得语感。以此目标,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流程时,我把朗读课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作为重点,而不是分析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
一、自读课文,初识古文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写到一条经验“作者胸中有意,入境始与亲”。文言文《司马光》这个故事取自孩童们自小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导入时,我先让他们回忆故事,讲述故事,生学与课文声息相通,架起生活与文本的情境。但老师话锋一转:司马光这个故事你们是从这篇课文习得的吗?这篇课文你们读得懂吗?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问题引路,激起思维前进的步伐,孩子们通过考观察,初步识得古文的特点:这课文虽短小精悍,但不易懂,是一篇文言文;课文里有很多字词的意思与我们现代文不一样;有的句子好像字数相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交流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性认识,兴趣盎然。
二、对比原文,走近古文
以新知识、新领域引导学生的兴趣,产生探求新知识,进入新的领域的欲望,这也是“入境”之一。于是乎,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出示了没有任何标点符号的《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让学生挑战朗读,虽然没有了标点符号,但这是文言文的本来结构。孩子们首先是一愣,个个顿时傻了眼,没有了文字感。我开始给学生讲《司马光》这篇文言文的来源:它起源于民间故事,记载在《宋史。司马光》,语言活泼,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并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试读,多读几次总会找到感觉。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跃跃欲试,他们读法不一,但体验殊途同归,在各种充满童真童趣的朗读中,识得文言文的“庐山真面目”。
三、韵律朗读,了解古文
古人把自己高远的思想境界、情操志趣、意志品质化作了文章的内在美。文言文的美包括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韵律美,而读出韵律美应该小学生学习古文的核心目标。对于文言文的朗读,不应当仅仅满足于读准字音,还应充分利用注释。因为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包括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等,注释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在朗读时迁移运用借助注释,借助注释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在句中进行正确的逻辑停顿,整体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读文言文如舞蹈和唱歌,音乐讲究韵律和节奏,读书亦然。在细读环节中,我带着孩子们为课文设计了音乐的韵律:自然、和谐、律动。具体内容如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节奏划分后,再采取师范读、带读,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展示读,小组读,逐步引导学生能读出古文的节奏感、意蕴感。而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课文,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最终走向“熟读成诵”,也为以后学习更深的古文打下基础。
四、拓展阅读,积累古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灵魂,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和必经之路,通过拓展阅读,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课堂的核心,古文的学习也如此。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我引入了两篇古文:《掩耳盗铃》和《孔融让梨》,这两篇文章都精炼有趣,思想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不同形式诵读、讲故事这些学习活动,不仅再次感受到古文的魅力:言简义丰,而且加强了对语言的积累。
文言文的特点是简短、灵动、典雅。老师在授课时也应运用之相匹配的方法,传受它的美。所以,教授时必须通过深入阅读大量经典的古文著作、运用古代汉语工具书,提高自己的古文修养,用生动有趣的方法,准确的学习目标,把自己体会到的美感传递给学生,吸引学生阅读美、发现美,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