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又去重温了第一滴血系列的电影,对战争以及生命的含义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Rambo
故事的主人公兰博是越战的退役特战队员,由于越战中美国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但却耗费了极大的人力物力。这使得当时美国的一些民众对于这次战役的军队,乃至国家都抱有不满的情绪。对于退役回来的老兵更是冷眼相待,那些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老兵们,回来后连一份在停车场的工作都找不到。是在让人心寒,与此同时,战场归来的兰博还有着无比的孤独感,整个特战部队的小队,到最后仅仅剩下他一人,他漫无目的的游走在美国的每一个洲,让人看得实在心酸。
正如战争的残酷,生活并不见得对他有多宽容,在第一部中,他遭受到了很多很多的不公平对待、欺凌,把他从现实生活逼回了战争的状态,使得他反抗逃离了警察局,却遭到了搜捕,在搜捕的过程中兰博多次表示不想看到有人员伤亡,一心求和,然而并没有得到同情,反而遭受到更多的打击。在兰博的反击战中,观众能很清晰的感受到兰博的愤怒。在第一部中,并未能看到十分出彩的战争场面,却能感受到兰博这一群体的愤怒和无奈。战争之所以谓战争,只是因为个体是无意义的,所以战争机器在退出战场之后是毫无意义的。“任务已经结束了!”这是上校对兰博下达的指令,然而兰博此刻却崩溃了,在他眼里战争根本就还没结束,愤然道出:越战不是我的!是你们请求我参战的!不是我请求的战争!我采取了必要的手段打胜,但是别人却节外生枝不让我们赢。在结束了越战之后,并不是像政府说的,想回归正常人生活就是正常的生活了。在回国后遭受到民众的误解以及唾弃。回归正常的,也就只有政府,战争已经夺去了我的一切。战争总是残酷的,尤其当兰博描述他的朋友乔伊被炸的粉碎时,那种伤痛和沉重,是他人不能体会的。这种伤痛,只能他们独自承受,战友们的身影,在记忆中挥之不去;他们的呐喊声、呼救声,在脑海中徘徊不息;在以后的每一晚中,都在噩梦中醒来。
在第一部中,整部电影的气氛都是非常压抑的,尤其是当兰博崩溃后失声痛哭的时,完美的表达了整部戏的核心价值,反应战争对一位战争英雄的残酷打击,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兰博,最终只落得个扰乱治安、杀害警察的罪名,就此结束。
后来的第二部中,上校觉得兰博应当回归战场,不应就此劳动改造,了结此生。给了他任务,让他回到越南营救被俘士兵,然而全心全意为国家付出的兰博,却遭到了放弃,在关键时刻的背叛,让兰博心灰意冷,令人尊敬的是,兰博并没放弃任务,还是坚持救出了那些被俘的士兵,然后他的新战友却在此役牺牲,似乎英雄注定是孤独的。这让兰博内心的悲愤,再次爆发。任务完成后的他,毁了所谓的高科技设备支援,也给了他那位commander一个警告,但最终没有杀掉他。因为他始终是个军人。此战过后,兰博对政府感到失望,放弃了回归国家的想法,流浪于越南、泰国、老挝一带,对于未来似乎已经不抱希望了,而上校对他的离去,也心感愧疚。
相对于前一部作品,第二部想要表达的内容有点多,既想表达出战争的残酷,又想表达兰博的英雄主义,还有政府某些腐败人员的无能。在影片中兰博被俘后,对于政府的背叛并不怨恨,对于敌人的言行拷问也忍了下来,但在其他被俘士兵被拷打时,却答应了出卖总部。可见兰博对于战友情谊是非常重视的,然而最后却因为政府当时的一次放弃营救,导致了新搭档的惨死,此刻的他是彻底愤怒了。对战争、对敌人、对政府的愤怒!疯狂的反击,让观众看到一场畅快淋漓的战役,虽然最后的控诉(扫射高级设备那里)好像很有张力,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如第一部的饱满,只能算是对战争和权力利益的控诉吧。
在第三部中,战场已经转移到了阿富汗战线,剧情的主线是,兰博不像参加战争,但是最后只剩想去救回上校,第三部虽说是向圣战者们,但却显得诚意不足。宏伟的战争场景,尽显了兰博战神的地位,却失去了丛林作战时的说服力,战争终归不是一个人能终结的,所以本片中虽然票房上力压了第二部,但却并未附带更深的含义。
时隔十年,来了第四部,这一部中完美的诠释了战争的残酷、血腥!影片中的每个分镜几乎都充斥着暴力和血腥。这里的兰博已经不问对错了,也没有绝对的命令与服从,这一役,他不为谁而战,仅仅是追随内心,面对以往的沉重记忆,这一部中也少了肉搏与打斗,将战争的残酷演绎到了极致。看破一切的老兵,再次返回了战场,寻找自己存在的过去。英雄迟暮,战争对他造成的伤害,一直徘徊在脑海中,不断的折磨这老兵。对国家、对人民都失去信心的他,曾一度拒绝归国,他很想告别过去,不断的尝试遗忘以前的一切,虽然最后,还是战火把他带回了祖国,然而全片都在控诉着战争的残酷。
一个系列观看下来,给我的感觉是压抑的,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曾感受过战争带来的残酷和灾难,但是在即便在今天,在许许多多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依旧上演这这一幕幕,所以在慨叹当下的和平同时,要感谢一路保家卫国的军人们。
我以为,第一部是这一系列最成功的一部,然后第四部却完美的诠释了第一部压抑氛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