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坐席是一件令人渴望的事。村院中、亲戚家遇有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了,我总盼望着父亲出门的时候能带上我。
那时候,孩子们盼望坐席,关键是可以趁着人家过事招待客人,沾上一点油水,犒劳一下久已干瘪的肚皮,改善一下自己的伙食而已。现在想起来让人好笑,但那时候,渴望坐席确实是我的真实想法。
出门前,我高高兴兴地穿上母亲为我准备好的出门衣服和过年才穿的布鞋,戴上父亲给我买的硬沿帽子,折叠好母亲洗净的手帕装进口袋,跟在父亲的身后爬好长时间的山路去出门。
古豳大地,周人后裔。家乡是礼仪之邦。
那时候,我们那里坐席有许多讲究,坐席的人必须要遵守坐席的礼仪。否则,你就会弄出笑话,让人失笑。甚至事后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所以,坐席一定要入乡随俗,要根据自己的身份坐准自己的位置,并要注意用餐礼仪。
家乡坐席用的桌子是方方正正的八仙桌,每张桌子的上席位置摆两把椅子,下席、左右偏席各摆一条长凳。席口会摆好多张桌子,一般的事会摆两溜十多张或二十来张桌子。首席是留给最重要的亲戚和贵宾的,席口的前几张桌子是留给诸如老外家、外家等重要的亲朋好友的,后边的桌子根据亲戚的远近亲疏辈份高低依次排列,最后边的就是朋亲、女婿外甥和村院里。两溜桌子靠近屋子两侧墙壁或帐篷的两侧就是该张桌子的上席,上席对面是下席,左右两侧是偏席。上席的左手是上首。
过事,主家总要请一个执事总管,执事总管会根据主家的交代根据主家的亲戚的远近亲疏安排好坐席的座次,如果弄出了笑话,执事总管要代表主家向客人赔礼道歉,所以执事主管既辛苦又责任重大。
开席了,执事总管手里拿着提前排好的单子依次招呼客人入席,客人们还要礼让三先,首席各家外家各派一个代表,加上主家邀请的贵宾一起坐定,其它的外家人和贵宾坐在前几席,下来是上辈朋亲、女婿外甥,平辈的朋亲、女婿外甥依次排列,村院中和自家人坐最后。
为了把事过好,主家从村院中请了许多执客,执客的分工由执事总管安排,有人专们供凉水,有人专门烧热水,有人专门泡茶水,有人专门端菜上主食,每个桌子要安排两个待客的执事执客招呼客人,一个负责上茶水,一个负责倒酒敬酒。一切都井然有序。
客人坐好后就该上菜了。我们家乡上菜讲究一盘掌。上菜的往往是村子里个头高身体壮的年轻小伙子,九个盛菜的碗碟搁在一个大木盘子里,掌盘的一只手五指张开撑着盘底,另一只手扶着盘沿,脚下生风,穿梭自如。
那时候,吃食短欠,名义上叫九个菜 ,实际上是四样菜。九个菜,横看是三个,竖看是三个。中间是一个最为顶硬的菜,可能是一碗纯肉菜。四个角的菜往往是一样的,可能碗底是豆腐,上边顶着两片肉。桌子四边中间的菜往往是纯素菜。
正因为名义上九叫个菜,实际上是四样菜,所以菜盘上来了,负责招呼客人的各桌执事执客一定要注意摆放好位置,吃菜的时候你也一定要知道礼数,千万不要越过了界限。还要注意把握节奏注意礼让和停顿。
菜上好了,坐在上席上首的一定要先拿起筷子招呼大家动筷子,一桌人在上席上首的招呼下一起夹菜吃菜,不能在上席没有发话的情况下,下席或偏席去抢先夹。夹菜的界线是这样划分的,中间的菜是一桌人共用的,桌角的菜是桌角紧邻的两个人共用的,桌边中间的那个素菜是同一桌边两个人共用的。桌角碗里的菜上的那两片肉是桌角紧邻的两个人一人一片,千万不能吃了别人的。夹菜不能一直拿着筷子夹,要夹一口筷子放下停一停,否则你捞起筷子一个劲的夹,人家会骂你是个饿死鬼。
酬谢亲朋,给客人敬酒是必须的礼数。敬酒也是按着上席、下席、偏席的顺序敬。桌子上摆着四个小盅子,每个桌角一个,桌角紧邻的两个人共用一个酒盅子。
旁边供茶水的执事要不时地给客人倒上茶水,招呼客人消头吃,吃好喝好。负责看酒的执客要不时劝客人再喝一杯、再来一杯,直劝的有些不胜酒力的人面红耳赤。
除了主家请来的待客的执客敬酒劝酒,相互认识的客人之间还会相互敬酒劝酒,到了酒席的高潮,主家还要逐席逐人来敬酒。有好热闹的,还要非得与主家碰一杯,或相互划两拳,酒量不好的人都难以招架!
那时候 ,作为小娃娃的我,渴望坐席的主要原因,除了能吃上几口肉,最为关键的是还能饱饱地吃上几碗稻黍面浇汤钢丝饸饹面。现在想起来,不仅为自己觉得可怜!更为那时候的老百姓觉得可怜!
坐席的讲究,不仅入席有次序,起坐也要讲礼数。一般来说,吃饱了喝足了,你并不能随便地起坐离席,坐在下首的、坐在后席的,一定要等上席或者前席起坐再起坐,否则就等于你撵了人家上席或者前席的人,这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表现。所以,坐席不仅是一次美食的盛宴,也是一次接受传统文化洗礼的机会。
一处一乡俗,十里都不投。记得有次去同学家坐席,我还按照自己家乡礼数去做,但人家是十个人围着一个小圆桌,一人屁股下边一块砖,菜是一个菜一上,还没等懂得礼让的我反应过来,碗里的菜早已被人一扫而空。桌子旁边蹲着一瓶酒,自取自饮,喝不喝是你的事,没人管球。
其实,坐席的讲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但最怕的是你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不能入乡随俗,自以为是,那样你可能要吃哑巴亏,甚至会丢人现眼出洋相。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阵,单位同事家里过事,我与一外地同事一起去坐席。走在路上我仔细给这位哥们讲了一下我们家乡坐席的规矩和讲究。我们是乡里最高学府的老师,天地君亲师,人家把我两安排在了一桌的上席就座。但不想这位仁兄一亲临现场,就把我叮咛的早忘到了爪哇国去,那里有肉,他的筷子就打向那里。哎呀呀!我坐在上席如坐针毡,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谢天谢地,同桌的老乡碍于面子,没有给我们难堪。回来的路上,我气不打一出来,我说:以后坐席你再也不要跟我一起坐。
改革了,开放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即就是乡村的酒席,鸡鸭鱼肉,海鲜山珍都司空见惯,往往鸡鸭鱼肉整上整下,吃不透了。城里的人更是已经不再稀罕大鱼大肉了,反倒是山野菜粗杂粮变成人们的最爱!
回想起来,小时候的坐席,虽然粗茶淡饭,但倒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礼数周到,长幼有序,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