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宋元山水意境
一、缘起
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则可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
中国的山水画真正独立,是在中唐前后。随着人们开始对社会生活的日益重视以及宗教意识的逐渐变淡,各个景物渐渐独立出来,最先独立出来的是人物,牛马,因为人作为社会的主体,牛和马是社会主要生产资料和战争出行的重要对象,所以人事关系更为直接,在社会生活中占有更明确的地位。所以最先从宗教艺术解放出来的是它们,再后来才是山水花鸟。
由于地主士大夫的心理和审美趣味在变化,他们开始陶醉在自然风景山水花鸟的世界。在中唐时期的世俗地主已经不似初唐时期要求发奋进取,而是处于已经既得利益而希望长久稳定的状态。他们由野而朝,乡村的山水花鸟、沟壑村居便是他们的情感的补充,精神的追求与回忆。所以说中国的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
禅宗从中晚唐到北宋开始流行起来,它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和感悟来摆脱世事的羁绊,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禅宗喻诗成了当时的时髦,为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成熟提供了思想条件。
二、“无我之境”
他们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义性的无我之境。
延续千年的山水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仅仅是宋元两个时期,便经历了北宋、南宋、元三种面貌。其中“无我之境指的是北宋前期。“无我之境”不是说没有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在里面,而是艺术家并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外露出来或是直接抒发出来。这种“无我之境”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纯客观描写,最终传达出来作者对思想和情感,但是又不呈现出具体的诗情画意,所以让作品的真面目有了更大的自由和可发挥性。
三、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这是一个“无我之境”向“有我之境”转移的一个过程。在皇帝本人的倡导带领下,把追求细节的逼真写实发展到了顶峰,并成为宫廷画院的重要审美标准。除了追求细节真实以外,更重要的是画院开始对诗意的极力提倡。所以南宋的山水画不再像北宋那样追求客观和整体并且不确定情感,而是有选择的从某一个角度、或是局部出发,表达出确定的情感,不再是宽泛多义而是具体了。 相比北宋,艺术家的情感和观念得到了更多了直接表露,但总的来说还是属于“无我之境”。
四、“有我之境”
自然景物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这种“不能不尽”的主观心意“灵气”罢了。
由于蒙古族进军中原,院体画随着宋代的灭亡而衰落,这时候山水画的领导权落到了元代的在野士大夫的知识分子手中,也就是文人,“文人画”正式确立。
“文人画”的特点是,形似与写实被放在了次要位置,而是强调主观意兴。不必再去追求自然景象的多种多样,或要求精巧,而是借助某些形象传达出艺术家主观的思绪就够了。在文人看来绘画不仅是要描绘自然,更在于画本身的线条和色彩,而中国的书法恰恰高度发达了这种线条的美。所以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重视书法成为了一大特点,元画开始在画上题诗,以便更明确的表述作者思想。 与此同时水墨画从此压倒一片,居于画坛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