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多由瘀作祟,所以开方,我特别重视治痰治瘀。今天先来说说治痰饮。
前贤有论,痰由脾阳不运而生,饮由肾寒水饮而成,故有脾阳虚为外饮,肾阳虚为内饮之议,外饮内饮之属脾属肾,不仅是指病机病位不同,更表示病情的深浅和轻重。
一般而言,痰饮初成,脾虚湿滞为患,责之脾不健运;痰饮久蕴,多有肾阳虚衰,责之肾阳不振。治疗痰饮之滞,形瘦体弱,神倦肢重,纳谷不馨,大便溏泄,属脾阳虚弱,脾不健运者,常以二陈汤加苍术或理中汤,使中阳充足,脾胃健运,则饮食不失其度,运行不越其轨,痰饮潜移默化,治疗肾虚水泛为饮有真武,肾气两法,若老年久病,正气大虚,饮邪不去,则配以参附汤、黑锡丹、参蛤散,以峻补下元,扶助镇固,以冀转危为安
在治疗老年病痰饮与阴虚相兼之证时,倡导化痰与滋阴并举,一般观点认为,痰饮的形成与气虚,阳虚关系最为密切,较少有提及阴虚者。
老年人需要注重补虚,其中,虚包括阳气虚与阴气虚。许多老年病,可以痰湿内蕴和阴精不足并见。如“老年痴呆一证,主要病机有二:一是五脏亏虚,痰浊内生,中阻精津,上蒙清窍,一是阴精亏虚,髓海不足,脑脉失养。再如咳端一证,无痰不成咳,咳久必阴虚,因此,在治痰时常配滋肺肾之药。
痰饮患者,肺失宣畅,缠绵时日,久病必致心血瘀阻,痰瘀互结。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很多痰饮为病与瘀血和有关,认为久病必有瘀,如咳喘病久常伴心悸,胸闷,口唇紫暗等,应兼化痰与化瘀的方药。故除了温化之外,还应参以化瘀,轻则苏木、丹参,重则水蛭,蒲黄。
治痰热我非常喜欢温胆汤这个方子。温胆汤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原用于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之证,其方由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生姜、甘草等6味组成。后世医家沿用二陈汤之制,又加茯苓于内,故该方有清热和胃、化痰止呕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之证,是清化热痰的常用方。
温胆汤虽仅在二陈汤中加枳实,竹茹、大枣而成,然其方配伍合理,升降清和诸法运用恰当,枳实与半夏配合,其燥湿化痰、行气降逆的作用比二陈汤为强,竹茹配陈皮,理气、化痰、和胃的功效也较二陈汤为佳:而大枣配合茯苓、甘草,更有和中安神作用,故其方温凉相宜,祛痰湿而无过燥之弊,消痰热而不必有大寒之虑。
其方名为“温胆”之“温”,是体现其温和特点,并非温凉之温,因此,在临床上常以其方的清痰热和化痰湿的两个主要作用,主要治疗因痰热内蕴所致的多种病证。
其中“竹茹”一药,性甘微寒,入胃经,清热止呕,可涤痰开郁。竹茹此药清胃热最好,与化痰之药相配可获良效。
再来说生姜性辛微温,擅发散。生姜为敞痰郁之良药。但是现在应用时,每被忽视,将生姜运用在诸沉降药中,起寓升于降的作用,因痰热虽多上逆,但郁火不予升散则难得其平,故生姜为方中不可缺少之药。
然而,因为药房不会配生姜,所以每次开方都会让患者自己回家买生姜放进去。我自己用生姜和红枣煮汤调理肠胃呕吐泄泻也是不错的。
痰、湿名异而实同,临床治疗痰湿证,喜欢用麻黄、苍术,苍术辛苦温,为燥湿健脾之要药,能以其辛温之气味升散应化的水湿,使脾气继续上归于肺,脾健则痰湿化,因此,治疗痰湿证常以苍术复脾之升作为方药的主旨,通过燥湿达到祛邪扶正,然在脾虚湿积时,肺亦不能独健,必失其下输之功能,通调受阻则痰湿必停蓄,又将辛温能发汗利尿之麻黄配伍,以助肺的宣达,促其迅速复其通调,两药协作,具有升脾宣肺而化痰湿之功。
对痰湿为病,常以苍术,麻黄两药为主,再根据具体病情增加对证药物,得心应手,疗效显著。麻黄,苍术的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如两药等量使用,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发小汗,苍术3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苍术4倍于麻黄,虽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则能自化,故以两药汗、利、化作用,广泛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一系列痰湿证。
这个我倒是学到了,所以中医在于量,很多时候不是疗效不好,而是量掌握不好,而这个量就是在临床过程中慢慢积累的。还有麻黄这个药,我喜欢在补益药中放一点,因为补益药容易壅滞,产生虚不受补的说法,所以用点麻黄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