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选择建立家庭、携手共度余生。发生了什么,使他们开始互相伤害?此文关于“导致婚姻滑铁卢”的的 5 种思想,皆来自心理沟通的真实案例。
1.允许与尊重
1.1.允许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曾对近千名儿童从出生至成年进行追踪研究,结果表明:5岁前为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若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 100% ,孩子在4岁前获得 50% 智力,在4-7岁间获得 30% 智力,在7-17岁间获得 20% 智力。
从出生到三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这个规则系统我们可以称之为:思维模式。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由于每人对发生感知不同,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套思维模式。即使是间隔几分钟降生,在同一个家庭,拥有父母同样均衡的爱,接受同样教育,穿一样的衣服,手拉手一起长大的双胞胎也不例外。
思维模式是我们的潜意识,也可以类比为内在程序,它是我们认知、价值观、习惯、言行举止、标准判断的源头。两个成年人在各自的原生家庭长大,带着两套不同的思维模式步入婚姻,两套价值观的碰撞是核心矛盾之一。
.
在与夫妻沟通时,较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他\她都不为我xxx,他\她是不是不爱我?”
这里的核心冲突在于,由于思维模式不同,双方的价值标准不同,诸如妻子认为“丈夫陪我散步就是爱我的”,而丈夫可能认为“我努力赚钱养家就是爱妻子的“。两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付出爱,却感受不到对方的爱,因此失望沮丧。
若妻子从小在父母分担家务的原生家庭长大,便很难接受丈夫不做家务的行为;若丈夫原生家庭里父亲从不做家务,便会认为自己不做家务天经地义。两人都心怀善意,拥护自己正确的理论,然而冲突却由此激发。
消融冲突的方法是允许。
当意识到根源在于彼此思维模式不同,允许对方有不同的言行理念,则更容易处于和谐状态。允许与接纳,方有机会进一步交流探讨。当我们真的看到对方仅仅是思维模式不同,便能由此产生同理心,冲突往往消弭于无形。也更容易为彼此做出退步或改变。
1.2.尊重
较常听到的第二句话是:“为什么总是我在改变?他就不能为我改变吗?”
要求对方改变的潜台词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然在不同思维模式里,对错是相对的。我们没有权利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理念生活,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强行改变另一个人——除非对方接受建议,自己做出改变。诸如兔子太太斥责乌龟先生,“你能不能不要总慢吞吞的,变快一点行吗吗?!”——所谓动若脱兔,对兔子太太而言,很难意识到自己要求的霸道和荒谬之处。
我们很容易轻率地将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行为定义为“错的”,便希望对方改变。无论这改变的期待用否言语表达出来,只要内心不认可,对方往往能感知到。
曾有位女士,恋爱至结婚前期,丈夫对自己百依百顺。几年后丈夫开公司赚到钱,态度转向厌恶冷漠,常言语斥责她“没用”、“后悔结婚”。我询问之下,她表示内心一直瞧不起丈夫,认为自己当初下嫁,但是言行从未表露,总是鼓励丈夫,说“他应该感觉不到。”
但,怎么可能感觉不到呢?且不论在她是否伤害丈夫不自知,就假设言行果真完美无缺,作为夫妻,也是心意相通为本,言行举止为末。《红楼梦》里,宝玉与宝钗成婚后,纵使宝钗克尽淑妇之职,宝玉尚且叹,"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尊重,除了言行之外,更应该从内心细微处着手,默默洗涤,发自内心的尊重对方。
当我们否定伴侣,潜意识是否定自己的选择;尊重伴侣,也是尊重自己。
2.照顾好自己的人生
2.1.接纳对方的不完美
婴儿出生前,母亲的子宫为他提供了一个安全和舒适的生活世界。但是当他与母体分离后,即面对着一个陌生的世界,这一切都使他感到自己生存受到了挑战。
在这一阶段,生存是婴儿生命的全部目的,对母亲的依恋也就成为他的最基本的需要,由于母亲很难做到对孩子依恋做出全方位、无微不至的反应,孩子难以避免在此阶段产生被遗弃感、不安全感,进而发展为“我不够好”的信念(低自尊)。
Coppersmith 说:“自尊是个体做出的,并经常保持的对自己的评价。表达了一种对自己赞许或不赞许的态度,标志了个体对自己能力、身份、成就及价值的信心。”
潜意识深处的低自尊,会促使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的抓取赞美、认同、物质以填补内心的不安和匮乏,其中表现之一是无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在婚姻中则容易发展为对伴侣的期望,希望伴侣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未获得满足的期待,而当伴侣无法满足自己期望时,则感到不安、不满,认为对方不够好。
外界荣耀、成功、评价,可以短暂提高我们的自尊感,然而很快就会回归到原有水平,甚至跌落更低水平。我们为了重获自尊感,往往需要更高的成功、更多的夸赞,犹如不断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欲壑难填,这样的故事身边比比皆是。
自尊缘于自我概念的评估,而低自尊缘于自我否定,我们需要允许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从内心细微处着手,消融不安感,唤醒自信自尊感,从根源上着手。
当我们能接纳对方的不完美,也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2.2.照顾好自己的人生
在沟通经历中,女性“自我牺牲以获取自我价值感“的状态相较男性更为多见。具体表现为,女性为家庭付出所有,将家庭、亲人视为自己幸福生活的寄托。认为“只要家人快乐、只要孩子快乐,我才会快乐。“再深入一层的想法是,“让他完成我未完成的梦想\证明我是有价值的”。此类期许也常出现在父母对子女身上。
若伴侣不符合自己的期许和要求则容易失望,对家庭的付出化为委屈,付出越多委屈越浓。这等于是把自我人生意义寄托在伴侣身上——注定求而不得,自己在求而不得中加重失望、匮乏感,而对伴侣犹如道德绑架,造成压力和束缚。
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找到内在意义感,提升自我价值感,照顾好自己的人生。当我们绽放自我,活出快乐自在,对家人是最好的支持和陪伴,对子女也是最好的言行示范。
3.支持彼此更好
3.1.寻找心态和培养心态
感情中的“寻找心态”是,想寻找真命天子,寻找价值观统一的伴侣,寻找完美爱情。寻找心态深受 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受电影、小说影响,电影描绘为爱情奋不顾身,寻找到真命天子,重重波折后爱情开始,落下帷幕。柴米油盐的生活在帷幕下展开,激情被时间冲刷至平淡。
张爱玲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致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粘在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
更切合现实的是“培养心态”,为感情付出努力,享受过程。寻找合适的人当然重要,但付出努力更重要。让感情独特的是打开心扉、吐露心声、彼此分享,培养付出,共同经历、彼此贡献,这是让“我”变成“我们”的过程,也是创造独特感情的过程。
有人会说,我是有培养感情心态的,我这三五个月来都尽量包容他了,但是他丝毫没有改变!——这里包容的前提是,他是错的,他要改变。
我想,这并不是培养心态,这是交易,“我先示好、给你点甜头,你如果不改,咱们走着瞧!”交易的前提是否定对方,没有人愿意被否定,这样的交易往往宣告失败。
我们应该意识到,并没有完美爱情,没有固守不变的和谐婚姻,感情没有完成时,而是培养的过程,是日复一日、循序渐进的延续。
3.2.支持彼此更好
有一句很动人的情话,“因为你,我想成为更好的人。”
支持彼此更好,便意味着给对方更多看见、鼓励和支持,提升对方自我价值感,支持对方成为一个更积极的人。当我们通过言行鼓励对方,支持对方更自信、积极时,自己往往也会更自信、积极。
若将婚姻关系类比为信用卡,积极事件在充值,而消极事件则在消费。在两个积极的伴侣之间,许多困难将变得微不足道,也更能抵御婚姻危机。
在我所做的婚姻心理沟通中,不和谐沟通占很大比例。
若夫妻之间有和谐的沟通,则许多分歧消弭于无形,反之则加大冲突。和谐沟通往往伴随着真实的表达自己,敞开自我,分享自己的优点、渴望、热情、恐惧与不安。
当我们在伴侣面前掩饰自己,假装更优秀时,潜意识是自我否认的,认为“真实的我不够好,所以需要掩饰。”
真实表达自我,也就意味着坦然接受自我,肯定自己,一方面可以让彼此更了解,另一方面也是自尊的提升。
4.提出积极问题
狩猎时代的智人居住在大草原,需要高度警觉异常情况,以便不被强大的食肉动物撕成碎片。
演化心理学领域学者认为,即使到了现在,我们的大脑和心灵都还是以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在思维。那个世界其实还牢牢记在我们潜意识里(大脑的演化并非是一个新大脑代替旧大脑的替代过程,而是在原有大脑上进行叠加的过程)。
从本性而言,人类倾向关注异常、糟糕一面。我们可通过刻意训练,学会提出积极问题,来使自己关注积极的一面。
在积极心理学出现以前,心理学领域往往研究,“如何避免抑郁症?我们为何不快乐?如何避免失败的打击?”——研究的是如何改变糟糕状况。
而积极心理学提出的问题是,“成功人士有哪些特质?怎样可以变得更快乐?怎样的婚姻更和谐?“——研究的是如何使生活更好的积极面。
曾经有位女士迷惑于,“丈夫不陪我旅游,不陪我散步,是不是不爱我?”又纠结,“两个思维模式差异如此之大的人结婚是否是个错误?这样过一辈子有意思吗?”随着沟通深入,她看到丈夫不同言行背后都是爱,当她放下“丈夫不爱我”的想法之后,忽然列举出丈夫许多优点。并很惊讶,“怎么我之前没发现他有这么多优点?光纠结他不爱我了?!”
她决定更多关注和谐婚姻的一面,不再追究对方行为是否爱我,而聚焦“我可以为和谐婚姻做什么?”多问自己,“如何使婚姻更和谐?”“他有哪些优点?”
比“我们的婚姻和谐吗?”,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使婚姻更和谐?”
生活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伴侣一定拥有积极的一面,不然恐怕最初不会选择与之共度一生。
思考就是一问一答的过程。当我们提出积极问题时,焦点便在如何创造积极婚姻上,这和改变糟糕状况属于两个极端。改变糟糕状况最好的结果是从负分到归零,而创造积极状况则是走向正分。
5.因为你,我可以成为更好的人
婚姻最容易滋生各种冲突和价值感碰撞,当两个思维模式不一样的人朝夕相处、携手创造未来,必然有许多冲突发生。因为我们是以同一套思维模式应对世间,所以以上对伴侣的所有特质,对孩子、朋友、亲人、同事也有,它折射了我们面对人生、面对困境、面对工作的应对机制。
真正的改变并不是改变言行、提升技能,而是升级自己的思维模式,也可理解为唤醒智慧。
美妙的是,当我们能够在婚姻中内求改变自己,便是在升级自己的思维模式,唤醒本质具足的智慧。
爱默生说:“我寻找的不是盲目的让步、对我千依百顺的人,我寻找的是一个美丽的敌人,能挑战我,敦促我,帮助我寻找真相。”
成为彼此美丽的敌人,在犯错中成长,在磨练中绽放。
所以我们不妨说:
因为你,我可以成为更好的人。
碎碎念分割线:
此文关于“导致婚姻滑铁卢”的的 5 种思想,皆来自心理沟通的真实案例。我为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件、不同的背景,而呈现同类型思想而无比震惊。因此重温心理学,并结合科学研究做此梳理。婚姻中出现问题,往往揉杂了多种原因,以上取其一二做分析——切莫因此以偏概全。分析的是人性的共通点,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
上一篇的“六层次规画”和此文的都偏理论化,阅读可能会觉得枯燥吃力。然而若能沉下心阅读,结合生活去理解内化,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我的思想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
一家之言,并非权威,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