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第三章,讲完潜意识,作者从自己上过的一个课程,叫“天才策略”,老师是公认的最富有创造力的NLP导师罗伯特·迪尔茨。课程中,强调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是什么不同导致了这一差异”。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1.天才和普通人的差异在哪儿?2.每个人都有天才状态和糟糕状态,差异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我和灵魂两部分组成,而自我关注的是自身需求,就是“我要什么”,而灵魂关注的是更大的存在的通道,所以伴随着使命感。所以对比普通人和天才不难发现,很多人只关注自我需求,因此被卡在自我需求中,而天才则将自己投入更大的存在中。今年,我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儿就是心流,当心流体验来临时,我们会忘记了时空,忘记了环境,能够处理很多平时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却不费力气,心中仿佛有一股能量在源源不断地流出。莫扎特说过这样一句话:音乐不是由我而来,音乐是透过我而来。天才是通道,而才华透过天才表达出来。
接下来课堂上介绍了达·芬奇和迪士尼的策略,简单来说,他们的思考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梦想家,现实主义者和批评家。我想,大多数人也都是这样的。例如想看书的时候,我们大脑中的“梦想家”会想象自己读完书之后可以学富五车,口若悬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与此同时,大脑中还有一个“现实主义者”,他就会说:“读书那么苦,那么累,还是吃点点心,看会儿电视,玩会儿游戏吧,人生苦短,何必为难自己呢。”批评家也许会说:“小时候读书成绩那么差,现在还读得进去吗?还学富五车,做梦吧!”普通人的三个角色是混在一起的,所以无论哪个角色都不尽兴。迪尔茨的做法是让学员将三个角色抽离,第一步先让学员谈梦想,并且让学员充分表达自己的梦想,随后进入现实主义者的位置,制定计划。最后再让批评家从多方面评估计划的缺陷和不足。这样的练习循环往返,看看有什么体验自动浮现。而参与课堂的作者认为,梦想家的角色是三者中最重要的角色,因为只有梦想与更大的整体连接,我们才会拥有无尽的动力,而如果我们的目的只停留在自我这个层面上,那么非常容易陷入挣扎,我们会在乎别人的看法,关注别人是否为我们喝彩,自我便被这个无形的牢笼禁锢。
这里作者讲述了迪尔茨帮助母亲从癌症晚期的阴影中恢复过来的事。医生诊断他的母亲只能活几个月了,迪尔茨问他母亲:“你的梦想是什么?”母亲绝望地说:“我没有梦想,因为我没有了未来。”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那就只剩下绝望了。迪尔茨没有放弃,继续追问:“如果有,会是什么?”母亲说出了她的一个没有完成的使命,至此,第一步梦想家的角色完成。当走到现实主义者的角色时,母亲还是绝望地说,她没有计划,她马上就会离开人世。迪尔茨反问了母亲:“一定如此吗?生活中有没有本来以为事情一定是这样,结果发现也可以是其他结果呢?”于是母亲大脑中的批评家开始起作用了,她想到了迪尔茨大哥小时候被诊断为肌肉萎缩,最后发现是误诊。还有自己的丈夫,得了绝症,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最终活了16年等等。通过回忆,她的想象力疆界打开了,于是开始制定计划实现自己的使命。最终,她痊愈了,并且多活了18年。
由此可见,将大脑中的三个角色分离,充分表达给我们带来的体验有多么深刻。其实,迪尔茨的母亲能够活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了自己的灵魂,做自己是每一个生命最根本的动力。当内心的声音被尊重,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天才。这个观点虽然有些夸张,不过我们每一个人也应不断审视自己,注意自身的体验和感觉,即使成不了天才,也要活出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