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文化是遵循自然规律的文化, 弱势文化则是期望救世主的文化。”
——豆豆《遥远的救世主》
我有个习惯,闲来无事便喜欢打开一个相对活跃的群,看形形色色的陌生人,载着浩浩荡荡的信息,从眼前如江河一般流过。
说真的,这事儿挺无聊,但我想揣摩一件事儿:
什么样的群里会有什么样的人活跃
他们经常说什么
为什么这么说
通常是怎么思考的
思考背后的价值观通常是什么
背后代表的群体是什么
这个群体的价值观又是什么
其他的群体通常会怎么思考
为什么
…
因为活跃者会经常说话,通过不断观察,分析,修正,便可以不断验证一些思考。其实,认真分析一个人10个看事物的观点,便可大致勾勒出这个人整体价值观和群体属性。
比如,今天某个群里就发生了这么一件看似微不足道却非常值得研究的事儿:
大家正聊着,突然A君冒了出来,不知为何发了个红包,因为人多,6.7秒被抢光。抢到的,马上抱个拳,说句谢谢,没抢到的,发个哭脸,表示不开心。
到这事情本该结束,可十几秒后,A君@了B君,说你抢的最多,发个红包。这时,马上有人附和,对,快发。接着,第二个附和的,然后第三个,等有七八个催过后,B君发了,但始终没说话,只有一群抢完红包的人,在那“谢谢,谢谢”。
我大概能理解B君的感受:人开开心心抢个红包,还没捂热,就被逼着当众吐了出去,欣喜的以为吃了颗糖,却猛然发现吞了个苍蝇。
分析这事之前,必须先声明一个重要基点:抢红包这事本身不重要,它背后的思考逻辑很重要。
人的交互行为基本可分三种:
1 给
核心是给了就是别人的。
2 要
核心是别人给不给是别人的权利。
3 换
本质是交易,必须符合交易的原则,如自愿。
而区别这些行为其实只需看一点:产权。
产权核心只有两点:
1 属于谁
2 属于谁谁做主
然后我们再看这个事儿,你什么都没说,自愿在群里发了个红包,这种行为是“给”,别人抢了,这个钱就已经是别人的了,至于别人发不发,那是别人的事,你没有权利要求。
产权明晰,无意义。
其次,如果你想接龙,必须提前声明,而这就不再是“给”,而是“换”,是“交易”,你在以发红包的形式,要求参与者以你想要的方式来回应你,比如手气最佳者发红包。愿意接受的,和你换,不愿意的,人家可以选择不参与。交易嘛,自愿。
所以A君的做法,本质上就是干了一件自愿“给”的事,却要求别人必须以“换”的形式做出自己想要的回应,这就说不过去了。
生活中,这种人的逻辑思维常常简单粗暴但可怕:我只要给了你东西,虽然是自愿的,甚至,只需要给过你东西,哪怕你并不接受且没有接受,你就得听我的,你就得回应我,你就得回报我,总之,我得换些东西回来。却全然不顾一个最基本的道理:给了就是别人的,别人的别人说了算,你管不着。
现实社会,放眼望去,太多人在用以给求换的混乱逻辑和不合理要求裹胁扭曲这个世界,密密麻麻编织出一张窒息别人,更窒息自己的网。
举个例子,
给人捐了点儿款,然后便死盯着别人,你不能吃太好的,不能喝太好的,不能奢侈,不能炫,不能高调,总之,你必须得是惨兮兮的苦难者模样。至少你得让我感觉你活的不能比我好,否则,你就是骗子,忘恩负义且心术不正。却完全然不顾:给了的钱,就是别人的,人家怎么花关你什么事。
注意:这里说的只是权利的问题,不涉及任何道德层面的问题。
经常以给求换的人,其实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
也就是《遥远的救世主》里刘冰一样的人物,他们整体来看,生活于社会底层,被关注的很少,存在感很低,渴望出人头地,改变命运,但屡屡受挫。
因为手里资源很少,所以格外看重每一次付出,也因为手里资源很少,他们骨子里并不希望在这个社会是价值等价交换的,因为无论如何交换他们还是改变不了不堪的现状,他们想的是以小博大,给你一元钱,希望你能给我10元,帮你一次,希望你能帮我10次,但别人再傻也明白,这不公平,也不合理,所以不可能用赤裸裸的交易形式完成。
于是,他们找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壳,将所有的行为,动机与目的完美的包装起来,这个壳就是:给。
我先自愿给你,但我没有明确说让你回报我,先占据一个制高点,但希望对方明白,滴水之恩是需要涌泉相报的,而他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往外滴水,尽管他们从未对别人涌泉相报过。
他们渴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能改变命运,一旦对方不识趣,他们便变了嘴脸,要么明确要求对方付出,要么冷嘲热讽,要么气急败坏,他们最擅长的就是道德绑架。
他们没有能力更不敢在现实世界与强者正面厮杀公平竞争,获得他们想要的一切,骨子里也根本不相信可以通过自己踏实的努力改变一切,祈求报恩是根植于他们心中救命的唯一稻草。
一个人物质上贫困不算什么,患上精神绝症才是最大的悲哀。
要么别给,给了就别惦记,别跪下,跪久了就再也站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