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也许有人会证明数学其实并不具备人们一直相信它具备的一致性,所谓数学的美只是虚幻”,这是如此的近,如此的可悲。
生活中的我们,总希望带着发现美得眼睛,去欣赏这个世界,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欺骗。用这所谓的眼睛,去幻化出自己所能接受的美好,正如作者笔下那虚幻的数学,只是被相信一致罢了。但是这样的虚幻中的平衡又能维持多久?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有真实有虚拟,而此中大多之人便活在自己构建的虚幻中,为之沉迷。
这样的我们,有着两个不同的世界,两种不近相似的性格,带着些许差异的思维。逃避着现实的真实,将这份恐惧后的期望,转化为虚拟中的美好与可控。渐渐地淡漠世俗人情,更加关注虚幻中的冷暖,沉浸在自己构建的圈子,好奇于虚幻中的他人,将自己的人生、时间放在构想的虚幻中。
身边的朋友渐渐远去,虚幻对岸的他或她,变成可以交托之人。从此,灵魂中的大半便也存在虚幻中,在此中分享着自己的或悲或喜,带着些许夸张和造作,心安于那同样娇柔敷衍的话语。
手机好似活着最大的乐趣与寄托,只因那虚幻。无时无刻的翻看,期待着网络传输来的心安,体验着不同于交谈的延缓,用呆板的表情包透射自己的心情。如此这般而已。举目身边,少了交谈戏笑之欢,多的是低头傻笑之痴。而这之间最大的噩耗便是断网和没电,习惯了手机相随,习惯了带着手机里的他她,隔绝之时是那样的恐慌,不知自己的手该放在哪里,心该去想着什么,身边之人竟如此生疏。
爱情也大抵如此,所谓包容又何尝不是那份幻想。无法去了解对方,不是为了保留美好?不愿去深入对方,难道不为免去落寞?不过是在互相构建的虚幻中平衡,美其名为“包容”。当有天平衡破裂,变再也不似过往。或者忽视这虚幻,不过各取所需罢了,不过一草草度日。再或有将着虚幻转化,寄托于他,这便是那可怜的孩子,经受着殊途却未必同归的双幻想,而这多年爱情也便难以割舍,化作亲情。
那什么又是爱情?趁年少玩命去追!也便不过是尽力给对方以短暂的美好,终究不过是个带着朝气的幻境,只是这平衡的长短罢了。
——《除以零》
读后略有困顿,大抵因其独特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