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公平正义,就必须讲罗尔斯的《正义论》,而其中无知之幕,就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读书时,法理学老师还花了好几节课来介绍,但今天看到北大的经济学家薛兆丰教授的讲解,觉得更清晰也更通俗易懂。以下是原文供大家学习欣赏。
无知之幕:人们在出生前的一纸协议
我们回来讲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到底是什么意思。罗尔斯说,我们人类追求公平有一个非常强的理由,那就是我们生来就应该这么做,为什么我们生来就应该这么做呢?
他说,我们假想在我们投胎到这个世界以前,我们不仅见过面,我们还聚在一块开过一次会。我们在投胎以前,不知道自己会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可能是富裕的,也可能是贫困的;也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是什么,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残疾的;可能是聪明的,也可能是愚笨的;可能是幸运的,也可能是经常遭受逆境的。
面对着这种不确定性,我们在出生前见了面,开一个会,我们会说什么呢?我们一定会说:
既然我们自己每一个人对自己的未来是无知的,我们面前仿佛挡了一块无知之幕,挡了一块面纱,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是怎么样的。
这时候最好的策略是我们现在就商量好,共同约定无论将来出生以后命运是好是坏,我们都互相帮助,尽量公平地分配我们所得到的财富。这样的话我们的痛苦会减到最小,我们的幸福程度能够达到最大。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是不一样的,但只要我们在出生以前见过面,我们就一定会达成一个追求公平和平等的协议。既然是这样,我们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了,我们就要遵守我们在出生以前所签订的那个协议,尽量地追求公平。
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的理论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只要我们讨论公平的问题,追求公平,我们就不可能绕过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的理论。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运用我们过去所掌握的经济学知识,我们还是可以对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理论作出批评的。
3. 对无知之幕批评之一:每个人的风险偏好不一样
批评之一,就是罗尔斯的假设并没有考虑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风险厌恶型的。
罗尔斯的假设说我们出生以前见过面,签了一个风险规避的合约。这一点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风险厌恶型的,我们才会签这样的合约。我们讨厌风险,追求收入的一致性。
但事实上,我们当中至少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是风险偏好型的。他们喜欢风险,他们喜欢大起大落。就像那些买彩票的人一样,一次赢钱带来的幸福足以弥补他多次亏钱的痛苦。
这是风险偏好的定义。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理论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签约的。
4. 对无知之幕批评之二:有没有知识本身很重要
对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的第二个批评,是人们对由分工而带来的知识增长是看重的,有没有知识这本身是很重要的。
哪怕是咱们在出生以前签过什么追求平等的合约,但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也不会随随便便地说,让谁来当我孩子的家庭教师都可以,让谁来当我的财务顾问都可以,让谁来当我的外科主刀医生都可以。
所以我们每个人在具体的问题上,都不会愿意把权利、特权和工作岗位随意地交给任意一个普通人。
5. 对无知之幕批评之三:人的积极性对财富增长至关重要
对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的第三个批评是,积极性非常重要。
我们前面就有过多次的讨论,说如何分饼决定了饼能够做多大。如果我们生下来就知道我们所有的财富会将被别人平分的话,我们就很可能不会积极努力地去争取,社会的饼就不会做大。
6. 对无知之幕批评之四:真的平均分配也做不到公平
对罗尔斯的第四个重要的批评是,当你说要平均分配的时候,你到底要平均分配什么。
你非常努力地工作,精心打磨自己的手艺,从来不放过学习的机会,逐渐你挣了很多钱。而我从来就喜欢袖手旁观,从来就喜欢吊儿郎当,从来就好逸恶劳,结果我挣了很多闲暇的时间。
这时候有人说:“我要来执行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了,我要来让社会均等化了。”
那好,均等化什么东西呢?你的财富是可见的,有形的资源是比较容易均等化的,而我赚到的那些闲暇时间却很难被均等化,真的均等起来结果不会是公平的。
7. 伊斯特林悖论:人的幸福来自相对财富
关于效率重要还是公平重要,在经济学里还有一个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adox),也是到今天还非常流行的。那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在1974年的一本著作里提出的,这部著作叫《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Lot?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伊斯特林发现,通常在一个国家里面,富人报告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也就是说,在一个国家里面越有钱越快乐。但如果进行跨国的比较,穷国的幸福水平和富国的幸福水平几乎一样高。比方说他就发现美国的幸福水平居第一,而古巴则接近美国居第二。
伊斯特林悖论的含义是,在一个社会里面,幸福更主要地来自于相对的财富,而不是来自于绝对的财富。既然是这样,经济发展得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一个社会里面的人际收入拉平,让每个人都感觉到平等,有这种感觉他们就能够过得很幸福了。至于财富的绝对位置并不重要。
这种幸福理论也常常被人们用作反对物质主义和经济增长的理由。
当然,这些年来有不少经济学家通过他们的研究,通过更广泛的数据取样反驳了伊斯特林的结论。这些研究当然都是很有意义的。
8. 伊斯特林悖论跟人的愿望相违背
但我自己认为,伊斯特林悖论本身并不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基本的原因在于它跟我们每一个个人的努力和愿望都是相违背的。我们人类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更美好的物质生活的追求,而更美好的物质生活,也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在今天大多数文明社会生活的人,都已经从非常繁重和残酷的体力劳动当中解放出来,而这种解放是他们展开精神追求的基础。
伊斯特林悖论的一个逻辑错误在于,他在制作问卷的时候,问人们幸福不幸福的时候,人们只能根据他们相对狭窄的经验,而且只能运用他们相对有限的语言来做描述。
无论在穷的国家还是在富裕的国家,问卷问的都是“你幸福不幸福?”这里的幸福和不幸福都是相对的概念。这就好比 在冰冷的国家,他们也会说冷和热;在炎热的国家,人们也会说冷和热。但他们所说的冷和热在绝对意义上是非常不同的。
所以,在对不同富裕程度国家的人民进行关于幸福程度的问卷的时候,如果你只是问他们幸福和不幸福,那么你得出来的结论永远只是一个相对的结论。除非你问他们,你现在是100块钱的幸福,还是1000块钱的幸福,还是10000块钱的幸福,否则他们所说的幸福是不可比的。
所以说伊斯特林悖论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只要人们看到了更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很可能就会展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