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志鹏
“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我们把问题看的再清楚,分析的再透彻,如果你不会解决问题,那问题依然还是问题,甚至还会衍生出新的问题。
前面两篇文章“如何发现问题”和“如何分析问题”只是帮助我们梳理出问题解决的措施清单,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思维力》一书是从:如何高效的执行解决措施和如何检查执行效果并做必要调整两个方面来说明的。
一、高效执行
高效执行在于有一个合理可行的计划,以及掌握执行计划的有效工作方法。
1.制定计划
在分析问题阶段,我们构建了逻辑树框架,并在明晰关键环节运用80/20法则排除了非关键的工作内容。
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给剩下的工作编制合理可行的执行计划。那一份合理可行的计划标准是什么?
在上文“如何分析问题”中,我们反复强调框架先行,在解决问题阶段同样是框架先行。要制定出一份合理可行的计划,我们就要找出或设计出一个编制计划的框架。
让我们引用鲁迪·吉普林说过的一段话:“我有六个诚实的仆人,他们的名字分别叫What、Why、When、How、Where和Who。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他们交给我的。”鲁迪的这段话道出了一份合理可行的计划的精髓。也就是在前文多次提到也非常好用的框架“5W2H”:
·Why(为什么);
·What(做什么);
·When(要用多少时间和起止时间);
·Who(谁来做);
·Where(在哪儿做);
·How(怎么做,需要什么资源);
·How Much(预算)。
2.执行计划
制定出一份合理的计划后,接下来的关键是能否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在计划合理的前提下,按计划执行的关键是执行的可见性,即及时公示所有人的工作进展。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做每日回顾和每日总结,一旦发生执行偏差立即说明偏差原因和提出纠错的举措。
二、检查调整
任务执行的好坏关键不在于计划,而在于对执行效果的检查和调整。计划制定的不好,在执行的过程中还可以修正;但是如果只有计划而没有执行效果检查,那么计划就完全失去意义。因为再完美的计划也无法考虑到实际执行中的所有情况。
因此需要再计划执行的基础上,引入监控机制,对关键措施和关键节点进行监控,一旦出现偏差,则及时跟进,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然后更新到新的计划中,再按照计划执行、监控和调整,形成一个个PDCA循环。
当然,如果因客观环境或主观因素影响,计划执行的偏差较大或预计执行的偏差较大,则要引入变更机制,及时对计划基准进行调整,以免完全脱离实际,造成计划和实际执行两张皮。
(完)
本文参考:王世民编著《思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