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认为自己的风格是偏向于人本的,相信人的自身有积极的力量,有能力决定自己的目的和行动方向。所以对于育儿和学生的管理(我很反感“管理”这个词,反人性的),我都是偏向于“散养”,所幸自己的娃儿毫无选择困难症,也呈现出越来越有安全感的趋势,但是对于学生,第二批比第一批带的学生自觉性差了很多。原本第一批学生的放养让我有些沾沾自喜,现在第二批沿用原来的方法简直伤心。和一位心理科班出身的同事聊过,她主张对这些调皮的学生使用行为主义的管理方法,成效很好,所以我也在反省,究竟是继续鼓励与相信,还是“管”与限制?其实并不矛盾,但是在学校里一旦管起来,很容易走向一个不良的相互不信任的关系,这是我所不乐于见到的,这个假期我想认真思考一下。
看完今天老师从之前版本的教材中摘录的几段,加之前天对认知疗法的几个理论基础的介绍,立刻上网买了初版教材的二手书。这几段文字可以触动到我,让我觉得,这本教材是将我作为一个人来传授知识的,并不是培养一个咨询的机器。理智、客观、中立,如果咨询的氛围是这样的,恐怕会直接吓走很多求助者。当你面对的是冷冰冰的批判机器的时候,你内心的脆弱和阴暗是否会进一步放大?原本回避的问题,不论是更加回避还是被强行撕开伤口,都是一种伤害。“当头棒喝”是我曾经喜欢的方式,因为可以显示自己的高明,现在总会不忍心,更喜欢用心理氛围上的“拥抱”来让周遭放松。
关于世界观,有解释说道,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那么在这个层面,我认同马克思的观点。物质是基础,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世界是人的世界,如果人没有感知认知到这个世界,那么就无所谓世界观的问题。同时人也是世界的一部分,甚至是主体部分,人的认知无时无刻不对这个世界起着作用。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性观是对人性的看法,主要分歧是性善和性恶。诸如上述,我的人性观是偏向于人本主义,人的本能中具有着“恶”的部分,但是人都有能力去向“善”,只有认识到、认可到自己有欲望和阴暗的层面,用好的方式去解决就是善了。欲望不分好坏,满足欲望的方式才分好坏,人有能力去选择好的方式。人生的目的,目前体验到的就是经历,在有限的时间去经历多姿多彩的世界。看《丈量地球》的时候有句话我很喜欢“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怀了百分之百的恶意,但是他只有七八成的能力”,所以不论这个世界有多么不完美,一个人有多么不完美,总有让人动容的美好一面。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是应该的总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值得就是你所认可的能够让自己不白来一遭的行动方式。有以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基础,我的价值观是体现个人能力的积极,努力都会有回报,时效长短而已,于人于己都有利的内容,是我最乐意接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