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段时间,心烦意乱,想写东西可不知怎么写,不知要写哪个题材。是要写热点评论,还是图书经典?
我写东西目前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身边找素材,身边朋友,公司同事,陌生路人都可以成为我笔下的主角。第二阶段是从书中或某篇文章中写启发,结合生活中的小案例。第三阶段,素材越看越多,经典案例素材过于丰富,进入无从下笔的阶段,单拎出来一个就能写成一篇,可是这么多主题,这么多素材,写哪个才好?
目前就处于第三阶段,看到好的文章会收藏,会下载到硬盘,会保存到网盘…可是收藏即封藏,粘贴即冷冻,如此多的内容,我认真读过的不多,回头细读的就更少。每天的随手收藏和粘贴,让自己产生了一种自欺的获得感,“多鸟在林”让自己觉得“一鸟在手”不再重要和必要。
对错过新知识、新信息的恐慌,让我孜孜不倦地粘贴、收藏。结果收获的是一堆与自己无关、完全经不起审计的知识和信息,而自己的知识账本上真正靠谱的“净资产”越来越少。于是,我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慌。
吴伯凡老师把这混沌和无序,称为知识和信息的“熵”。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熵增”更是一种使命。要想让自己的头脑避免持续增加的混沌,不断增加头脑中的“点”,不仅无益,而且会让无序更加无序。
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多到已经溢出大脑的日容量。互联网和手机客户端就像高压电水阀,一旦拧开,信息就像喷薄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可以自省一下,我们对待信息的方式是否正确?收藏十条倒不如跟人用简短的话概括地说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