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我继续跟你讨论关于产权的知识。前面一个模块,我们对权利做了一些一般性的介绍,今天这个模块,我们深入分析产权的一些基本的属性。
1.人类社会需要产权安排
首先要讲的,是产权兴起的过程。产权的兴起有两个动力,一个是外部性,一个是人口的集聚。
产权也就是权利,我们前面讲了,它不是无缘无故的、天然的、本来的、固有的就存在我们的社会里面,它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而得到的。
而且你要知道,产权的明确、产权的行使、产权的保护,所有这些过程都是挺耗费成本的。如果没有需要或者必要性不大,是没有必要进行各种产权的安排的。
我要跟你分个馒头,那只是个馒头,怎么分呢?掰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我要跟你分的是金条,那我们得用上天平,我们得用上各种测量的仪器。所以,只有当权利的安排带来的好处足够大的时候,人们才去操心,怎么样才能界定产权,怎么样才能行使产权,怎么样才能保护产权。
2.产权兴起动力之一:外部性
经济学家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 )曾经分析过,在美洲产权兴起的一个过程。他说最早在美国,特别是北美,那里并没有非常明确的产权界定,当时人们是在打猎,见到一只动物就打一只动物,谁见到就谁打,谁打到就是谁的,不需要进行非常明确的产权界定。
直到有一天航海开始兴起了,动物的毛皮,慢慢可以通过航海的运输,送到欧洲去卖了,这时候毛皮值钱了。去打猎的人越来越多了。猎人打的动物越来越多,动物也就越来越少。这时候就产生了所谓的“外部性”。因为我多打一只,你就少打一只,这时候社会就慢慢产生了对“产权保护”的需求。
但还有一个问题,是动物的产权你怎么界定?动物是到处跑的,你不能指着一个动物说“这只动物是我的,那只动物是他的”。这时候人们就得依靠一些自然环境的帮助。
刚好在美国的东北部,大多数动物都是穴居动物,它们是有个窝的——有个窝的动物有个特点,就是离它的窝不会跑太远。那么这时候,人们虽然很难界定动物到底是归谁的,但是他们可以界定哪个山头是归谁的。只要山头确定好了,山头里面的动物归谁,那就大概可以确定下来。
这时候美国的东北部,就逐渐形成了产权界定和产权行使的一个雏形,一个一个山头,就从原来的公有制、谁都拥有慢慢界定到集体所有制,甚至界定到家庭所有制。
3.三文鱼的产权界定
依赖地理位置优势形成产权安排,从而促进生产,还有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三文鱼的例子。
三文鱼的生长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规律,那就是大鱼通常会回到小溪,它们的生长地来产卵,所以小鱼苗是在它们父母生长的地方出生的,也就是小溪边。
小鱼苗出生以后,会顺着小溪重新游回到大海里面去,跑到大海里面呆三年、五年、七年。在大海里面搏击,在大海里面找食物,把自己养得肥肥胖胖的,然后它们会顺着原来进入大海的路线,回到它们的出生地,在那里产卵,然后会死在那里。
渔民知道这个规律以后,其实是不需要跑到大海里面捕捉三文鱼的,只要在它们出生地守着,就能够抓到很多三文鱼。当然,大量的三文鱼进入大海以后,并不能够成功地回到故乡,这些鱼苗出海以后,哪怕只有5%、10%回到故乡,渔民只要在它们回到故乡的入口处守着,就能够有非常丰富的收获。
你看美国的东北部,人们利用动物穴居的规律进行了产权的界定,根据山头的地理位置,根据一个一个山头的特点,对动物的产权进行了间接的界定。
4.美国西部的产权界定:牛仔与铁丝网
而与此同时,美国的西南部,虽然也有大量的动物,但在那里却没有形成所谓的产权制度安排。为什么呢?因为在美国的西南部是大量的平原,那里的动物大部分是迁徙动物,它们从一个地方迁到另外一个地方,不是穴居动物,所以你很难确定哪个山头、哪块地是谁的。
要“画地为牢”并不容易。你要知道,过去怎么能确定一大片的平原,这块地是张三的、那块地是李四的,那是很难确定的。你得修墙,但是一大片的平原,修墙成本非常高。那时候用的是什么墙?那时候用的是人肉墙,也就是牛仔。牛仔骑着马,那是人肉做成的墙。只能靠这个方式来进行产权的界定。
美国的西南部,由于没有自然条件能够帮助他们,他们那里的不是穴居动物,你知道他们的产权界定从什么时候才开始?他们的产权界定,是从铁丝网的普及才开始的。
美国有产权经济学家做过研究统计,在1860年代的那十年间,国家专利局颁布了360多项关于铁丝网使用的专利,那是一个重大的发明。而到了1880年,也就是20年间,美国总共卖出了超过8000万磅的铁丝网,能够修筑50多万英里的墙。这时候,美国这些大面积的平原,土地的产权界定才成为可能。
5.产权兴起动力之二:人口集聚
产权兴起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交通运输成本持续大幅地下降,这使得人远距离的旅行成为可能,货物远距离的运输成为可能,而这直接的结果,就是人和货物的高度集聚。
你看一个普通的商品,它的许多部件,是由世界各个不同的角落共同生产的;而人由于旅行和搬家的成本大幅度下降,变得可以密集居住在一起了。这时候,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各种冲突,也就越来越多,过去是井水不犯河水,现在他们都在一块了,就产生了对产权界定的需求,也就是对“排他性权利安排”的需求。
有一个挺有趣的例子。你知道,美国有一个黄石国家公园,那是一个保护大自然的天堂,你猜是谁把它建立起来的?可不是环保人士,而是铁路公司。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美国有《宅地法》,基本上它的意思是,一块地谁占了,谁在上面耕作,它就归谁,大片的荒地就被人占有了。
这时候,铁路公司发现他的利益会受损。因为很多人坐火车,交通运输是他的需求,但是沿途观光也是一大享受,如果所有的地都被人开发了,沿途美景都遭到了破坏,铁路公司的生意就会大受影响。所以铁路公司就开始不断地向国会游说,说要保护沿途的自然景观不受破坏。最后黄石国家公园就在这样的目的下建立了。
6.紧密联系而又生活丰裕的现代人
我们今天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交通成本下降,货物和人不断流动的好处。我记得我看过一本给小朋友看的书,这本书讲的是过去的人生活和今天的人生活的对比。过去人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他基本上一辈子就生活在那个环境。他们吃的东西,都是方圆几十里地内长出来的,不会吃到更远的地方生产出来的东西。
一本讲解今昔生活方式对比的儿童书
而我们今天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上午可以吃一顿欧式早餐,中午可以吃一顿泰国餐,晚上再吃一顿巴西烤肉。在大城市的市中心,基本上一两公里的范围内,你能够吃到来自全世界不同角落的食物。
与此同时,陌生人跟陌生人之间的协调,各种资源之间的协调,也变得非常的紧密。
有一次我坐飞机,在办登机牌的时候,乘务员告诉我:“不好意思,您坐的这趟飞机晚点了,因为天气不好。”我说:“不对啊,我这趟是从深圳飞北京的,北京的天气很好啊,北京可以降落。”乘务员告诉我说:“不是北京天气不好,而是这架飞机要从武汉飞过来,武汉天气不好,飞不过来,所以您没办法准点飞北京。”
你看,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相互之间的制约、相互之间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还有就是我经常非常感慨的,是我们在不同的城市之间穿梭,在每一站之间预留的、缓冲的时间空间都非常小。很多人早上从北京飞到深圳,开完上午的会议,下午就到了广州,到晚上人已经在香港,再过一夜,可能就飞到欧洲去了。
我就在想,如果是古代我们上京赶考,那得留多少缓冲的时间啊!从广东到北京一路有各种的意外,有时候还会误入歧途。一个雷电交加的晚上,又饿又累,晕倒在路上,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古庙里面,身边有一位美女在替自己烤那件湿了的衣服。这样一折腾,你想想,至少得三个月才能重新上路。
7.陌生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专门研究产权兴起的经济学家德姆塞茨,他在1967年写了一篇关于产权兴起的文章;到2002年,时隔35年,再写第二篇关于产权兴起的文章,把这两个产权兴起的原因加起来了。
前面那个外部性打猎的故事,人与人之间为了争夺猎物,产生了对产权安排的需求;2002年的文章,他讲人与人之间的集聚,陌生人跟陌生人之间的合作,再一次产生了对产权和制度安排的需求。
我们最开始的时候介绍亚当·斯密对人的看法,就讲过人与人之间是有爱心的,但是人跟陌生人之间得讲规则。这时候大量陌生人之间,所要遵循的规则,就取代了过去熟人之间常用的那些礼尚往来。
我们说,市场经济会不会使人情淡薄呢?从某个角度看,它确实使人情变得淡薄了,但是这种产权和制度的安排,也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变得非常的丰富,同时也使我们的精神生活变得非常的丰富。
那些物理距离相近的人之间,他们的感情可能拉远了,我跟我的邻居之间可能交往不多,但是,物理距离相远的人之间,互联网上志同道合的人之间,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感情交流,却可以拉得非常的近。
课堂小结
好,今天我们讲了产权兴起的两个重要动力。一个是为了减少外部性;第二是由于交通成本下降、集聚带来的,对陌生人之间协调的需要。
课后思考
今天我留给你的思考题是:过去在美国三藩市,也就是我们称之为旧金山的地方,人们发现了金矿,对金子有两种界定的办法:一是谁挖到金子,金子归谁;第二是谁发现了金矿,这金矿里面的金子就归谁。那么,对金子做产权界定和对金矿做产权界定,这两种界定哪一种更好呢?
欢迎你给我留言,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