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国产的差倒是不假,如果在电影专题里,看看那些推荐的电影目录,倒是没有几个是国产,近几年的更是没有。这种现象一点也不足为奇,好电影是需要时间沉淀的,近几年的必然很难上榜。远看七八十年代的电影,普遍以小人物小场景为主,较为现实,却很少被归为经典。
昨晚与友人同去看《悟空传》,不时会从周围传来一两句吐槽,想来网络上对此电影的差评也不会少。从电影本身来看,3D技术的运用会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同时也会有淡化情节的不足。《悟空传》基于今何在的小说改编,既然标记为改编,忠于原著的读者也不必耿耿于怀。从《西游记》衍生出来的电影或小说不在少数,重要的不是尊重原著,而是有所创新。《悟空传》仍然是有特殊所在的,不能用不足以掩盖亮点。
虽然国产电影有很多不足,但是我们依然要宽容看待。
从去年的由话剧而来的《驴得水》称得上是一种创新,其情节很值得深思,蕴涵的内容更是博大。孙校长想当农村教育家,裴魁山想赢回男人的尊严,周铁男想得到佳佳的芳心,佳佳则是急于揭露黑暗的现实,铜匠想出人投地,唯有张一曼想要自由。小场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也能对一个时代有所反思。再看《悟空传》视觉艺术更加强烈,情节较为平实,蕴涵也不够丰富。这两部电影各有优点,但是它们都有进步,鱼与熊掌的兼得绝对不是一时一事便能达到的,观众也不必着急,给国产电影一些时间,各个方面都兼顾的作品还需要经历时间的淬炼才能现世。
电影与小说是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小说以文字表述,电影以视觉为基础,二者在相互转化时必然会产生不足。我们不能以小说的标准来要求电影,这是中国文字的魅力,也是中国作者的魅力。《三体》拍出来的电影必然更注重视觉,难免会疏忽对内涵的展示,观众也不必着急,借此电影与小说相辅相成,以电影的视觉来弥补文字,以文字的内涵来弥补电影的缺失,岂不是一大乐事。电影与小说本不能同等比较,我想提供给大家更好的思路是,让小说与电影相互交融,共同升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类似于《芙蓉镇》、《活着》这样的小说越来越少,电影也难免随着转型。《芙蓉镇》反映建国以来多次政治运动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活着》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这样的电影很容易能引起人的共鸣,这是一个时代的人所共同经历的现实,时代的动荡像是刻在那代人的骨子里一样,一碰就疼,这往往能让人奋发向上。二十一世纪下,不再有政治大变革,战争纷乱,特别能压迫人深思的时间便少了,因而现当代的小说转向对人自我的思考。借用《悟空传》里阿月的一句话:“过去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也不必古今对比得太绝对,时代在发展,电影也在转型,现代人的创作也在转变。我们要尊重这一代的文化,尊重这个时代的发展。诗在唐代的全盛也是经历了千年的时间磨练,从上古《诗经》到盛唐,要经历多少代代人生,多少年年江月。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国产电影的全盛时代还在前方,还需要经历更多的淬炼。现在的我们说能做的不仅仅要指正批评,更要加以鼓励,给文化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