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一个孩子终身所寻求的就是两样东西,一个叫做归属感,一个叫做价值感。
在“小欢喜”,“大悲咒”风波过后,全世界的家长们都在被告知,要放手,要放手,不要做“宋倩”式的家长。
什么时候放手?
怎么放手?
或许我们可以从《不管教的勇气》一书中找到答案。
一、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达到自立。
1. 能够独立的作出选择,愿意自己去承担后果。
本书作者岸见一郎说他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事,有一次他回到家跟他妈妈商量,他说妈妈我能不能去参加一个同学聚会。那一刻,他妈妈说了一句话,让他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他的妈妈当时随口说了一句:这种事情,你自己决定就好了。他突然意识到他自己可以为自己作出选择。
我记得我高中开始,妈妈每周给我固定的零花钱,这其中包含我的零食水果和其他学习用品的开销,但是她从来不过问我怎么花这些零花钱。现在回想起来,我独立的个性是从高中之后快速成长起来的。
2.能够独立做判断。
对于事情的看法,有自己的认识,不会被他人的评论言语而左右。
3.去自我中心化。
总是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去评论孩子的行为。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批评或表扬孩子的行为。
深层次的心理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批评所带来的都是他持续做这件事情的动力。根据阿德勒的理论,每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的过程当中都在努力的争取一件事,就是父母对自己的关注。所以当这个父母从来不关注孩子好的事情的时候孩子就会找其他的方式去获得批评。
如果我们总是用表扬来驱动一个孩子做一件事情,很有可能得不到表扬的事情,他就不去做。岸见一郎说我们要做的是谢谢。我们能够对孩子做对的事,表达出谢谢的时候,孩子立刻就能够知道这件事做对了,并且他获得了价值感。
这是平等的。感谢他给你所带来的东西就像我们和其他人一样,其他人做对的事我们也应该对别人表示感谢。这时候孩子的价值感就会得到大幅的提升。大家如果读过《自卑与超越》的话就会知道,阿德勒说:一个孩子终身所寻求的就是两样东西,一个叫做归属感,一个叫做价值感。
二、帮助孩子爱上学习。
父母最重要做的一件事是让孩子知道求知之乐,就是让她开心,觉得好有意思很好玩。
樊登老师分享一个他和嘟嘟的趣事:
我每次讲完了一本书或者读完一本书之后,我首先就跟我儿子分享这件事,我的表达不是说你赶紧去读这本书,你必须看。我从来不说这样的话,我只是向他表达我是多么的兴奋,我读到这本书是多么的开心。他就问我说爸爸那我能不能看,我说那你当然能看,嘟嘟最近在看《达芬奇传》,就是因为我之前看过《达芬奇传》,然后他看到达芬奇开始画画的那个阶段,他觉得很有意思,那天拿过来一个字是反着的,他说爸爸你看这像不像达芬奇写的字,我还有点没反应上来有啥意思哦,我想起来达芬奇是左手写反字,所以写出来字是反的,这就是他的学习感受,求知之乐。
要提醒所有的家长一件事,就是要有勇气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方式。
要直面这些事,改变过去的互动方式,学会放手,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的一种公平对待的方法。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有些家长喜欢体罚,岸见一郎说体罚体罚只是报复。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只是报复:你把我气成这样,我得报复你一下,就是我心里面那股火压不住,我发泄出来只是报复而已。
而这对于教育毫无意义,在孩子做了很多错误的事的时候,我们需要教会孩子正确的诉求方式。
父母首先要知道学习是必须由孩子自己解决的课题。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孩子必须得知道,考上大学未必会有一个好未来。孩子们必须得一生保持学习的习惯,还得加上一点小小的运气,才有可能有一个好的未来。
如何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喜悦,作者说第一,要让他知道求知本身的乐趣,让他奉献社会。
只有作为父母把奉献社会和求知的乐趣这两件事儿告诉孩子,孩子才能够真的找到学习的喜悦,这时候你会发现有求知的乐趣的孩子,他善于坚持,没有求知乐趣的孩子马上就会放弃。
学会去帮助别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应该这样做,成绩好,可以去辅导别的孩子学习,体力强可以去帮别的孩子做点,总之要为社群奉献。
为什么这个跟学习有关系呢?就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会更容易提升自己的价值,增强他的自律性。
在我的班级,不管是3岁还是十二岁的孩子,都能够在帮助我和其他同学的过程中明显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表现得特别兴奋,同时非常专注,不需要我多加提醒,就能够对自我行为做一定的约束。
三、放手的勇气。
哲学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
孩子就没有改变自己的勇气,我们需要赋予孩子勇气,让他知道任何人可以做到所有事。
我们可以两件事来赋予孩子,我们要学会把孩子的缺点当做优点来看待。比如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说明这个孩子善于发散性思维,他的发散性思维比较好。不是专注型人才,是连接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