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为毕业设计的缘故,我们跟随一个短期大学生支教的团队,在一个村子里待了几天,有些感触和之前预想的不太一样。
采集素材的时候,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村委会的负责人、支教负责人、支教的大学生,以及有一双好奇并扑腾着的大眼的小孩子们。
经过几天的所见所闻,我选了几张代表性的照片,发了一个朋友圈“感谢遇见,善良真好”。不管遇见怎样的人,都是运气和缘分。
到了那里,我发现善良并不仅仅只是公益支教本身这个行为,善良多的是孩子的烂漫和村里人的朴实和热情。
短短几天,匆匆来匆匆走,我们作为一个外来者,一个路过的他者,参与了一部分人的生活。我们的选题叫“路过的他者”,本来是想研究支教者和被支教者到底谁路过了谁,最后发现好像是我们从他们生活里匆匆路过。
他们(支教者与被支教者)更像是一个整体,刚开始,我们作为一个记录者却比一个外来者更生疏、更有距离感,而显得格格不入。
离开后,我深知那些遇见的人,日后可能并不会像旧友一样,时刻惦念和牵挂,还有那些因为自己不够强,所受的所有憋屈和不自在,也都会慢慢消失。
那么做这些除了想让自己的毕业设计做的足够漂亮这外,还有什么意义呢?
离开的头天下午,一个小女生歪着头问我什么时候走,我说明天早上,她忽然一脸不舍的摸着我的头发说:那我要好好利用这个下午。
我一边惊叹,这个四年级的小女生已经这么会说话了,一边感叹果然小孩子的话无论真假都显得那么可爱。虽然这个小女生最后只给她喜欢的支教老师写了小纸条,我也觉得心里一阵甜。
还有一个“小可爱”,话不多,但看见我总是笑,我一待在外面拍照,她就一直跟着我,虽然不会说像上一个女生那样讨喜的话,但总觉得有一种亲近感,你会觉得她喜欢你,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心血来潮说几句让人感动的不知所措的话,证明她是喜欢你的。
突然觉得无论小孩子,还是我们这些已经长大了的人,只要有心,总会有人感受到你的真心实意,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
小时候听“画杨桃”的故事,不同的人画出的杨桃样子不一,告诉我们看人、看问题要全面多角度,不能以偏概全。
关于支教、关于支教的人也是如此,任何事情没有非黑即白。亲历才会发现支教的人并不完全都怀着高尚的支教情怀,切身融入当地,了解当地,也不完全只是满足自己的私欲和目的。
最开始接触这个团队,是因为认识一个人,他会在朋友圈晒各种各样与孩子、与支教的图片和视频,我总觉得他是一个极其善良的人,就像那种蹲在路边喂小野猫的大男生,周围世界只剩下他和小野猫,浑身散发着光芒。
可是接触几天,我发现他和我最初的印象大相径庭,内心有点失落的同时,我开始关注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很多人其实对他颇有意见。
我很好奇,为什么这个尽管做着公益的人,其行为举止却常常少一些善意,让我总想把对他的形容用“善良”换成“伪善”。
相反的,和我一起做毕设的男生,在学校总给人一种不靠谱、唯唯诺诺的感觉,甚至觉得他想要坐享其成。但是自从出去调查拍摄之后,我发现他很能干,会照顾好同组的女生,和那些我认为不怎么好打交道的人打成一片,顺便问出一些很有价值的点,不牢靠的角色却换做了我。
人还是要全面多角度的看,看到一两处缺点就否定整个人,一个印象就把人定性,会显得很狭隘。
3
托这次踩点的福,我认识了一个学妹,她和曾经的我一样,从小县城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整个人透露着一种那个年纪不该有的硬气和随和。
她才上高一,而我已经要大四了,和她站在一起说话,我总觉得她比我更懂事。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也有很多人称感谢贫穷,因为贫穷,贫穷的人更想要抓住机会,更容易锻炼自己的人格。
我以前觉得其实很少人感谢贫穷,如果可以天真无邪的生活,为什么要承担这个年龄不该有的负担和责任。
但是我觉得她是感谢贫穷的,可能在旁人看来父母在生活方面是无为或者任性,但她的乐观,以及骑着大摩托车潇洒的背影,让我觉得,面对生活,她是快乐的。
我们都听不得悲剧,希望所有的结局都有一个happy ending,同时,我们也期待所有的遇见都归为美好,但是万千样态,才是生活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