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领略了九色甘南的自然风光,又寻思着去一处能感受古风遗韵的老城古村看看,那怕是破败的、残缺不全的。这样的古城老街有时光留下的印记,岁月走过的痕迹,更可贵的是她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因而,我想到了党家村、想到了韩城,并去了那里。
韩城,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西汉时期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诞生与长眠的地方。1500多年的建城历史使境内文物古迹遍布,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2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5处。保存完整的宋、元、明、清时期的司马迁祠、文庙、城隍庙、九郎庙、北营庙、大禹庙,还有老街古巷、党家村古民居、芝秀桥、毓秀桥……
城隍庙内雕梁画栋的戏楼,庙前大道上飞檐斗拱的牌楼、北营庙影壁上栩栩如生的砖雕,文庙、九郎庙的古建筑群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古建和雕刻艺术的活教材。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作为一个游客,除了惊叹其宏大的古建筑规模、精美的雕刻艺术之外,对蕴含其中的艺术造诣、历史文化价值是摸不透看不懂的,一枝拙笔写不出的。
而走进那条古老大街,却如穿越到时空隧道。石条铺砌的街道略呈弯曲状南北展开,两侧建于明清时期的店铺风貌依旧。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式的二层楼一家挨着一家,保持着前店铺后住宅的原有格局。店铺的门脸多为木制,一块块长长的木板拼装在上下木槽中,营业时卸下来,把店内商品展示给顾客,关门时再组装起来。这些陈旧的店铺古风古貌,斑斑驳驳的漆痕见证着古城沧桑岁月,能让人触摸到老城久远的历史。
“物有所值品级高,货无微瑕人意和”,“生意不讓陶朱富,货殖何妨子贡献”……古城街道上的店铺大多挂有木制的黑底色楹联,朱红或金黄色的大字镌刻在上面,彰显出商家的经营理念和古城浓浓的商业气息,更使古城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栈曲有雲皆献瑞,房幽無地不生香”,这副对仗工整、意境美好的古客栈楹联让我驻足揣摩良久,大有住进店里去沾一点祥瑞之气,带走一缕幽香的冲动。为了弄清这副对联出自哪位大家的手笔,遂上网查询,竟出自清代皇家编篡的《四库全书》。
張巷、吴家巷、井把巷、弯弯巷、箔子巷等几十条深深的小巷分布在大街两边,把古城繁华热闹的商业大街与幽静的四合院和普通民居串连在一起。巷道两边坑洼不平的墙面以及渗出的白色盐渍向过往的游人默默的诉说着古城经历的千年风雨。从这些古老的街巷名字,能看出巷子当年的功能、形态、家族的分布等。老巷的居民大多还住在先祖留下的砖木结构老房中,大门建有门楼,正中牌面上刻有家训,两边墙壁上镶有砖石雕刻。
史马迁祠座落在城南10公里的一座山岗上,依山就势而建。自下而上有宋、元、明、清几个朝代所建的几座木牌坊和门楼,分别上书:“汉太史司马祠”、“高山仰止”、“河山之阳”等,比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祠内建有献殿、寝室、陵墓;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名人凭吊吟咏之作镌刻在院内石碑上,掩隐在参天松柏中,其中不乏书法碑刻名作。“司马迁祠虽然规模不大,其气派却如司马迁的人格和文章一样超然脱俗”。
祠下有一条古道叫司马坡。据道旁的石碑介绍:其最早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为晋(魏)国的河西要道,秦王朝建立以后为韩城及周边地区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现有石条为北宋时期铺设,原长1500米,现仅有300多米,历经300多年的雨水冲刷、风化及人走车碾,昔日平整的石条已凹凸不平。石条上清晰而众多的车辙是这里曾经繁华的历史鉴证,又好像在昭示史马迁一生的砍坷与悲壮。
这里多说几句,据韩城民间传说:韩城的同、冯两姓均为司马迁的后代。当年司马迁被朝廷加害,为了逃避仇人对子孙的追杀,司马迁让其两个儿子回到韩城老家隐名埋姓。把司马复姓拆开,“司”字加一竖为大儿子的“同”姓,“马”字加二点为二儿子的“冯”姓。这两姓几百年来都视司马迁为先祖,且共同祭祀。
走进党家村,迎面吹来的风都带着远古的气息。河石铺砌的古巷道、古老的四合院、一座座高大的门楼,门楣、照壁上精美的木刻石雕、门前考究的上马石、党家庄严的祠堂,这些古老的建筑无不向游人诉说着党家村往日的兴盛与辉煌。高耸在村道旁的节孝碑,华美的外表下藏着一个妇人幽怨和心酸的故事。
党家村,被有关专家称作西北地区古民居的活化石。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散发着浓郁的远古气息。
韩城,一座有着悠久历史、众多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的古城;一个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去了一次还想再去,不去会后悔一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