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兆钧
我的题目是近30年来中国的传媒对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影响。我的基本观点是,传媒对于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影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时候,传媒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它的后十年基本是起到了毁坏性的作用。例如,1980年新兴音乐会是由《北京晚报》发起举办的。媒体大胆地提出要为歌星正名,从而在流行乐备受主流批判的时刻,给流行音乐提供了意义重大的支持。1986年北京电视台对《让世界充满爱》的支持,以及中央电视台开始设立通俗唱法组,使得流行音乐正式进入了主流意识形态社会。1991年广东经济广播电台首创中国内地原创歌曲排行榜,北京音乐台及全国的广播电台随后均单独设立了原创歌曲排行榜,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件。因为当时广播节目开始了商业化、娱乐化,在这之前,从1988年到1991年完全是免费地替港台流行音乐做宣传。有了原创榜这个自觉的举动,才使得内地流行音乐有了出口,有了大发展,导致1994年“94新生代”的出现并引发了第二次发展高潮。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了两个重大的变化:一个是媒体由于进一步的体制改革,经济指标越提越高,我听说不少的电台和电视台、报社,主编的真正给部里的不成文的传达就是一句,我要的是收视率,我要的是发行量。一个则是泛娱乐化现象的出现,文化艺术这个在高速娱乐化的进程中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这样的话,尽管流行音乐本身是一个市场性非常强的东西,它也仍然抵挡不了比它还能市场的东西。过去说歌手能一夜成名,其实中国的歌手基本是十年才能成名,比如说像韩红、沙宝亮、杨坤,他们必须要打磨十年才能获得一流、二流的地位。然而,超女改变了一切,这使得至少还要以歌曲质量和演唱质量取胜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和歌手无言以对。当然,2005年超女狂潮引发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2006 年一首大面积流行的歌曲都没有。前几年还有《2002年的第一场雪》、《吉祥三宝》、《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今年有什么?《香水有毒》,而且仅仅还只是在网络范围之内,这是我想陈述的一个基本概念。20多年来,前十余年传媒对中国流行音乐起的是积极的推进作用,后十年则起了消极的作用。 我曾经惊叹,北京不少娱乐记者一年之间就变成狗仔队了,这是事实。媒体对流行音乐的建设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我不是想把流行音乐搞不好的责任主要推在媒体上,但是作为一个现代的大众文化产业,流行音乐跟媒体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媒体对健康的东西,向上的东西进行大力的支持,这个行业就会前进,否则这个行业自己找不到卖点,它只能通过热点的传媒传达过去,结果也只好陷入娱乐化的圈套里。网络歌手和超女的出现有它的问题,也有它的积极意义,例如,它在为当今这种唱片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为新人提供了很多出道的机会,但一味的娱乐化、过度的产业化还是产生了不少负面的影响。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现在的传媒很特殊的问题就是它是喉舌,拥有理念上的话语霸权,同时又是一个试图获得超额利润的商业机器。没有任何一个传媒可以同时承担这两个任务,那是一定要出问题的。它不可能又要赚钱,同时还要去代表艺术良心和正确的文化导向。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也不说不好,有两点建议:一个还是政府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角度上进行合理的调控,让媒体本身分出不同的层次、负担不同的功能,不能全盘娱乐化。另外,在今天的论坛上也听了很多专家学者真知灼见的探讨,我想近年来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逐步走向媒体,利用媒体的优势做了一些具有艺术良知、学术良知的工作。我想:假如有更多学者专家能够占领在媒体里能够占据的重要地位,而这些学者专家又能够在这里边起到独立知识分子的作用、坚持知识分子的良知的话,也能起到匡正时风,促进媒体建设这方面的作用。
作者简介
金兆钧: 音乐评论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人民音乐》编辑部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秘书长、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传播学会副会长。先后发表音乐评论数百万字。著有《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一书,译作有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诗学六讲》。2002年专题论文《颠覆还是捧场》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
90年代以来广泛参与文化活动的策划和设计。主要项目有大型音乐会“世纪的钟声”、大型系列活动“中国歌坛十年回顾”、大型电视片《21世纪不是梦>》、大型电视艺术片《百年恩来》、首届南宁民歌艺术节、中央电视台大型歌会“同一首歌”等。历任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第九届至第十二届评委,国家广电总局历任“金号奖”评委。
原载:中国作家网2008-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