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春望》,译为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意味深远,久久不能忘怀。
家书承载着远方的游子寄予家人的思念,家书连接着隔海相望、渴望回归故土的血脉,家书记录着征战在外的将士汇报平安的话语。
我曾有幸读过《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等著作,各具特色,色彩鲜明。《傅雷家书》教育我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曾国藩家书》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道,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孕育真知和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梁启超家书》打破了中国家书的传统,在“规劝”、“励志”之外,树立了谈心、抒怀和思念的新典型,在书信中,没有疾言厉色的训斥,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口气,更没有顽固不化的面孔,有的只是一位慈祥、可爱的父亲在和孩子们作亲切的交谈,谈对国家大事和人生的看法,对未来人生的规划。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成长负有主要责任。好的家风对于孩子的教育更是一种助力和推动,人的一生会经历幼儿、少年、青年、老年等各个阶段,幼儿时期和少年时期,是培养和完善人格品质最好的时间段,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 ,也表示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如何培养孩子,使其成为一个品德高尚、谦逊知礼的人的心情是古今相通的。
良好家风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注重传统文化的积累和传承是我们所铭记于心的。《礼记·大学》提出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修养体系与治国模式,后来宋儒朱熹将这个模式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内容,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曾国藩、梁启超、傅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亲身经历警示和教育后人。古有汉文帝刘恒侍母饮药;今有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朱晓辉13年相守病父;不管是权拥天下的皇帝,还是田间地头的老百姓,家风、孝道蔚然成风。孝为立家之本,百善孝为先。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更应该懂得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感谢学校的培养之恩,仁为立身之本,有仁才有爱,有爱才有家,有家才有国。
学习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应该只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用实际行动来维护的理念。家风代表着一个家族的传承,但当代大学生对父母的爱麻木不仁,对老师的教导视而不见,对学校的培养不谢反憎,这种三观错位的思想是可怕的,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一方面家长要进行换位思考,平等交流,用自己的行为和经历引导孩子作出正确的判断,养成受益终生的习惯;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公开课,鼓励和支持学生阅读传统文化书籍,举办国学大赛,带动学校传统文化宣传,为学生营造一种平静、祥和的氛围。
在经济时代的今天,凡事都与利益挂钩,能力速成化、知识碎片化,却忽视了思想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索求,缺乏必要的知识体系框架,多读书,读好书,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被灌输的思想,知识的无价在于你用几个小时或是几天的时间仅仅用较少的金钱就可以获取其他人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经验与教训。学风、家风建设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体系的建立,传承优秀文化和发扬家书精神是我们现在最紧迫的事,也是最需要用时间来证明的事。
同赴春光、共赴守望。一首《春望》书写了家书抵万金,一本《论语》道不尽万世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