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这种行为,一直被大部分父母误解。
有妈妈给我留言,说了一个“哥哥欺负新生弟弟”的经历:
新生弟弟从医院回到家,3岁的哥哥“嘻嘻哈哈”地把玩具举到弟弟面前,嚷嚷说“玩具给弟弟玩”,冷不防就把玩具砸在了弟弟的眼睛上。小婴儿“哇哇”大哭,大人们大惊失色,呵斥哥哥走开,爸爸看到小儿子的眼睛一下子发红,愤怒得往大儿子的手掌上狠狠地打了几下。小宝宝在哭,大孩子也在哭,产后妈妈刚回家第一天就糟心。
我跟孩子的妈妈说,小小孩戳到宝宝的眼睛,不一定是故意的,有可能是不小心。因为4,5岁前的孩子,常常有无意的行为粗鲁、打人没轻没重的情况。
▷下面3个情形,家有小小孩的父母一定不会陌生
1、“摸摸脸蛋”,变成了“抓脸”
2岁的小肥跟妈妈外出玩耍,看到一位长得很可爱的小男婴,妈妈摸摸小男婴的脸蛋,由衷地称赞“好漂亮的小家伙”。小肥也想摸摸可爱的小弟弟,妈妈说:“哥哥也摸摸小弟弟吧!”小肥笑眯眯地把手伸向小弟弟粉嘟嘟的小脸,可怜的宝宝发出咆哮的哭喊。因为摸摸脸蛋,变成了抓脸!小肥的小手在碰触小弟弟的脸颊时,狠狠地抓了一下,粉嘟嘟的小脸立即浮现了几道浅浅的血痕。
“你怎么抓人脸啊?你为什么抓小弟弟?”妈妈很生气儿子的粗鲁行为,而小肥却露出吃惊的表情。
2、“拥抱”,变成了“勒脖子”
“爸爸,我也想抱抱妹妹”,邻居的小男孩恳求爸爸。4岁的小男孩趁家长没注意,伸出双手夹住了自己8个月大的妹妹的脖子就往上吊。小妹妹蹬腿哭闹反抗,才引起家人的注意而及时被阻止。
“你为什么这样勒妹妹的脖子?”爸爸气急败坏地训斥。小男孩无辜地说:“我在抱妹妹呀!”
“你是故意的!”爸爸没好气地责骂。
小男孩无言以对。
3、分享玩具,却打头
“把你的玩具钓鱼竿给小朋友玩吧!”妈妈在一旁鼓励自己的女儿分享玩具。
小女孩点点头,举着玩具到小朋友面前,抬起玩具就打在对方额头上。“你怎么打人呢?不想分享就跟妈妈说呀!”妈妈很气恼,觉得孩子很小气,不想分享却通过打人的方式反抗。
小女孩怔住了,呆呆地看着妈妈。
▷为什么小小孩子常常行为粗鲁、没轻没重地打人呢?两个原因
4,5岁前的孩子,有些打人的行为其实不是故意的,而是因为年幼孩子的大脑和肢体发育的问题,导致不小心的行为发生。当然并不排除有些孩子是故意泄愤或者模仿他人导致的打人行为。
1、精细动作未发育完善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劳拉•E•伯克说,孩子们的手部精细动作的发育,经历从“满手抓握”到“拇指与四指对握”再到“食指与拇指对捏”的过程。孩子们需要到5,6岁的年龄,才能做出用刀切软食物和系鞋带等标准精细动作,精细动作发育初步接近成熟。所以5,6岁前的孩子,基本是粗大动作行为的结果,比如拿玩具是“横着来”,由手臂手肘运作,手指上缺乏灵活性,所以孩子的行为表现,常常让大人看起来感觉“粗鲁”,伤及旁人时有发生。当一个孩子的精细动作发育完善,他就能拿着玩具灵活转动五指。
很明显地,一个精细动作未发育完善的孩子,与一个精细动作发育完善的孩子,当他们扛着一根长长的竹子过门槛,你就能看到巨大的区别,精细动作未发育完善的小孩会横着扛,被狭窄的门框拦住了只会干着急;而一个精细动作发育完善的孩子,他会运用手指力量,把竹子换一个方位,斜竖起来过门框。你也不难看到,小宝宝看到地上一粒米,他会五指一起抓却抓不到,而大孩子会用拇指和食指把米粒捏起来。
除了灵活性,精细动作未发育完善的孩子在力度的控制上也把握不准确,所以“摸摸脸”便变成了“狠狠抓”。
2、“因果概念”不成熟
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说,年幼的孩子常常对因果关系没有概念。到孩子7岁后,负责长期记忆的海马体成熟,能够对信息进行储存和关连,才有了稚嫩的因果概念。想想不难理解,因为“智慧来自经历”,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多了,相似的因果关系常常重复,孩子们便懂得了简单的“因果关系”。
好比一位小宝宝,当她第一次拿蜡笔往墙上涂抹被妈妈责骂时,会表现出困惑和不安,随着被妈妈责骂多了,她便慢慢知道一个事实:妈妈不喜欢我在墙上涂鸦。倘若孩子的妈妈不反对宝宝在墙上涂鸦,而是放任甚至鼓励,那么宝宝慢慢地也得到一个相反的“因果概念”:妈妈喜欢我在墙上涂鸦。
孩子没轻没重地打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们一开始不知道拿玩具砸到别人头上会带来什么后果;也不知道手抓别人脸上会导致别人疼痛哭泣……所以,生活经历不足,导致幼年孩子的“因果概念”不成熟。
▷面对孩子没轻没重地打人,父母如何应对?
1、不要盲目批评
正如幼儿说在上面提及的,孩子有时打人是因为精细动作未发育完善和“因果概念”不成熟导致,所以父母便要第一时间分辨孩子是发育不成熟的原因,还是因为孩子故意泄愤而打人或不良模仿导致。不要第一时间就批评孩子:“你这个粗鲁的家伙”、“小恶魔”、“你怎么老喜欢打人”、“你是个坏孩子”……这种批评不利于孩子积极心理的成长,也不能帮助孩子一下子不打人。
在排除了孩子的故意动机外,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理解孩子的行为,及时阻止,并且给予正确的行为示范。比如分享玩具时,应该把玩具放到对方手上,而不是砸到对方头上;又比如跟小朋友示好时,可以牵牵对方小手,而不是把对方勒到气绝。
温馨提示:
如果不想孩子闹人际矛盾,最好避免可能会带来严重伤害的情况,比如小小孩之间玩耍要避免小棍子、玩具剑等尖锐的硬物、又比如小小孩跟小婴儿接触时,需要家长在一旁照看。
2、陪伴发展精细动作
0-3岁尤其是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3岁后会进一步完善。所以学龄前后的孩子,都应该多参与发展精细动作的游戏或手工。
常见的有:捏黏土、堆叠积木、折纸,翻花绳、手指编织、串珠子等儿童小游戏;日常生活中,还有使用筷子、扭纽扣、捡豆子、穿针洞……这些都是不错的发展精细动作的活儿。爸妈们可以陪同孩子一起玩一起做,多多鼓励。还能顺便提高孩子们的专注力。
每一位小小孩的成长,就像习惯右手写字的人突然用左手写字,动作笨拙而稚嫩,需要父母给予耐心和爱心。所以,爸妈们,给孩子的成长一些时间吧!
关键字:动作粗鲁、精细动作发展、行为培养、宝宝育儿、早期教育
幼儿说,一枚亲子心理咨询师,学习国外心理学家们知识,分享科学、有价值的育儿心得。